“反映现实一直是我们文学的弱项”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注:下称茅奖)揭晓那天,陕西作家陈彦结束探亲,将从老家返回工作地北京。临别前,七十八岁的母亲执意要亲自张罗一桌菜。家人正在热气腾腾的厨房忙碌,手机响了,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奖。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宋宇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获得最高票数。小说描写了北方某省会城市十几位平民子弟的起伏人生,如同画下1970年代至今的时代画卷。该书的影视改编版权,已经在2019年1月卖出。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每一轮投票,被选出的作品都很少获得全票,落选作品也总有零零星星的支持者。“说明大家遵循着自己的艺术主张。”徐兆寿形容,评委包括各地作协的代表和学界的各种力量,“能取得共识的作品就体现了国家意志,因为是各种声音聚合的结果。”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注:下称茅奖)揭晓那天,陕西作家陈彦结束探亲,将从老家返回工作地北京。临别前,七十八岁的母亲执意要亲自张罗一桌菜。家人正在热气腾腾的厨房忙碌,手机响了,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奖。

母亲问是什么奖,陈彦的侄儿抢着介绍:“叔获了一个文学大奖。”韭黄大肉馅儿的饺子端上桌,正合庆祝气氛。母亲问:“是不是喝点酒?”陈彦回答:“不了,正吃头孢,不敢喝。”

大约同时,一千公里之外的北京,作家李洱也在吃饺子,猪肉扁豆馅儿。茅奖揭晓前夜,他睡得很踏实,一如平常。他对获奖“有一点信心”,但预设只是“可上可不上”。转天开机,作家毕飞宇打来电话,只说让他上网看消息。很快,不计其数的问候、采访短信、微信汹涌而至,手机都发烫了。他关了手机,先专心给孩子炒菜。

作家徐则臣在上海书展签售,获奖消息传来,他被道贺的读者包围。获奖作品《北上》的出版社展位,也迅速打出了茅奖标牌。

陈彦的《主角》正有公司进行影视改编,此前,演员张嘉译刚刚拍完由他另一部长篇小说《装台》改编的电视剧。梁晓声获奖作品《人世间》的影视改编版权,也在2019年1月卖出。

“一旦公布 就会有人情”

甘肃作家、学者徐兆寿第一次受邀担任茅奖评委,和其他评委一样要评审234部长篇小说。

评委会给出两个半月时间阅读,到评奖现场还有十八天集中阅读,徐兆寿认为时间很充足。入围小说发表于2015年至2018年,六十二位评委大多是当代文学的评论家和研究者。

许多重要作品,徐兆寿已经在过去四年里读过。没读过的作品,他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