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校划片”,让学区房不值钱了?
现在所谓的“多校划片”,具体执行中还是要看房子所在学区的学位是否充足。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5日《南方周末》)
现在所谓的“多校划片”,具体执行中还是要看房子所在学区的学位是否充足。
促进教育资源流动,是解决眼下因教育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但这在实施层面往往会遭到所谓“名校利益圈”的抵制。
2019年8月,暑期将尽。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以及丰台区,第一批“多校划片”的学生,即将入学。
教育部已连续6年发出通知,推动“多校划片”。也就是说,一套“学区房”不再对应确定的好学校,也可能会被电脑分到“差学校”。
2014年北京“教改”后,实行就近入学制度,造就了一批“天价学区房”。就近入学是国际上通行的义务制教育入学惯例,但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长期严重失衡,最终反映到房价上。
好学校随后出现学位不足的情况,于是,“多校划片”作为一种遏制学区房的手段,开始在全国推进。
但南方周末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在北京,并没有多少区能真正落实“多校划片”。
部分学区房降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该文件也首次提出,学生按所在学区,施行“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结合的入学方式。
但这次教改后,首先被激活的是就近原则,房子的位置成为上学的关键。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东城、西城、海淀三区几乎占据了全市过半数的好学校,在北京家长眼里,只有这些区域的房子,才真正称得上学区房。
好学校对应的学区房,此后迅速成为稀缺资源。
《中国教育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大概有16万名儿童进行了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其中,京籍学生大概10万名,非京籍大概6万名。但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口碑最好的25所小学,只能接收大概5000名学生。
学区房很快不够用了。2018年6月,在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