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垃圾分类,城市可持续还能做什么?| 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奖学金班
发自:南方周末
乘势“利奇马”的最大风力,赏尽立秋风韵,魔都的天空再次明媚起来。
2019年8月11日,由南方周末报社和百威联合举办的“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奖学金班之可持续发展传媒促进计划”在上海闵行区圆满落幕。为期四天的活动节奏紧张,亮点频出,立足“绿色城市”和“绿色传媒”,聚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丁利民以《“上海发布”是怎样炼成的》为题,回顾了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政务新媒体“上海发布”的创立过程,分享了政务新媒体运营中的内容创新和用户思维。
政务公号“上海发布”是全国影响力领先的大号,目前已有527万粉丝,日均阅读量144万次,平均每天4条“10万+”。在权威信息发布、政策宣传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上海发布”不仅发布了大量图文,还尝试视频、游戏甚至AR等创新形式。基于现有的工作探索,丁利民提出了政务新媒体应注重多平台综合运用、强化信息发布时效、与网友积极有效互动等运营策略建议,彰显了政务新媒体在推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实际效用。
活动现场,百威logo中的“100+”与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成立十年、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学金班举办十届的新logo“Green 10 +”相映成趣。
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最上游的原材料提供,到物流、生产制造、消费领域和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贯穿了整个价值链。百威亚太区副总裁王仁荣现场阐释了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现状以及美好愿景。百威在全球层面郑重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致力于在智能农业、水资源管理、包装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百威发布绿色战略,升级绿色能源,致力实现到2025年所购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减低碳足迹,积极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目前百威有昆明、莆田、佛山、锦州共4家工厂已安装光伏板,有5家工厂正在筹备安装工作中。预计到2019年底,百威旗下将有9家工厂安装光伏板,太阳能板总面积达 41万平方米,相当于57个足球场。全国工厂总装机量为41兆瓦,预计年发电量4100万千瓦时。
对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依然面临着高效利用、如何去补贴等难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就可再生能源成为高比例能源甚至成为主力能源的可能性作出了分析。
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则从环保社会组织的角度,分享了通过蔚蓝地图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让公众借助移动端便捷参与保护和监督。2019年7月1日之后的上海因实施垃圾分类而备受瞩目,根据政务微信号“上海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比去年年底增加了82%,可回收物比上月增加了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
事实上,上海推进生活垃圾管理已有三十多年历程。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Waste Management》主编何品晶从参与者、推进者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上海率先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背景、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当下的外卖垃圾、快递垃圾等新热点,帮助学员们辨清各种垃圾处置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何品晶教授提出固体废物管理层级的概念,建议城市优先考虑源减量和源分类、废品回收利用、材料利用这些事半功倍的方式,每个人都应该为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努力。
除了垃圾分类,恰逢台风“利奇马”来袭,水资源管理同样引起了全场关注。“节约用水难不难?”从始建于1881年的上海杨树浦水厂开始,上海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张立尖系统介绍了全国和上海水资源现状。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大概是全球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节水是全民行动,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业节水要做到循环利用,农业节水要做到高效灌溉,生活节水强调合理保障,此外,水价也是影响节约用水的重要因素。
湿纸巾是干垃圾,干香菇是湿垃圾,上海的垃圾分类中,湿垃圾的处置备受关注。厨余垃圾主要有粉碎直排、填埋、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生物转化等处理方法,厨余垃圾处理真的是烫手山芋吗?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科学学院谢冰教授介绍了这几类处理方法的利弊,还强调了厨余垃圾处理二次污染物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控制难点。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要向资源化、减量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环境报的张春燕副主任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把环境报道做得有趣》。一篇环境报道往往离不开政策解读、专家理论分析、工作典型经验分享、行业经济走势,中间夹带枯燥的数字、专有名词、生僻的词汇、艰涩的技术。
而 “专业报道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矛盾之下,张春燕副主任提出,要做“视觉时代”下的“标题党”,要做高配版全能型记者,精解大局,研究细节,举一反三,开发脑洞,这样做出来的报道才会有趣。
2008年6月1日起,“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回溯“限塑令”的成效,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限塑令”已经快要被淡忘了。
来自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蒋南青分享的主题就是《“限塑令”十年后如何动真格?》。蒋南青秘书长指出,塑料一直是城市垃圾中的重点,塑料垃圾的处理难度较大,目前政策仍倾向于从消费者层面减少塑料使用。“限塑令”十年之后如何继续前进,更要关注塑料上下游的联动,构建闭环管理,消费者依然是重要环节,同时回收再生企业和行业的升级,是国家政策应更关注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台风缘故,蒋南青秘书长无法按时到达现场授课,故而通过线上音频直播的形式与成员们积极互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投资与商业组负责人王亚琳也因为台风原因无法抵达现场,在线上为学员们分享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
在吐槽垃圾分类太麻烦之时,大家同样可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从源头减量推行“无废城市”。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处长刘晓龙针对“无废城市”的推行问题为学员们进行了一一解答。
刘晓龙副处长提出,“无废社会”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必然达到的目标。“无废社会”的实现需要较长期的努力,“无废城市”试点是第一步。无废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将其当做一个事业和目标。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无废城市”试点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也相信“无废社会”这一美好愿景能够实现。
满满两天的学习探讨之后,学员们也进行了精彩完整的作品呈现,最终,以《小虫子与大经济》为主题的F组凭借“视频+小品”的形式取得了胜利。
为期四天的活动已经结束,但进一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仍未停止。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