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驻华使节评说十七大】“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的”——专访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如果我们评价自己的经验,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可以考察的一个原则。

编者按:中共十七大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这一新的治国理念的产生,无疑是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古巴、德国驻华大使和俄罗斯驻华参赞,请他们结合本国的实际,谈谈对十七大、“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改革的感想和建议。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郭力/图


欢迎中国将来更关注平衡发展
    南方周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就是 “科学发展观”,我相信可能德国大使馆也注意到了,大使先生怎样看待中国国家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这一个理念?
    施明贤:当然,我是非常密切地关注十七大。
    我从中共总书记主席胡锦涛的报告中,还有媒体上进行的讨论中,已经有这么一种理解,好像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想法已经从方法方面和政策方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新的出发点。
    从方法方面来讲,我觉得将来中国政府或中国的决策者,他们不怎么注重一些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标准,而将会更真实地关注到实际情况来进行或者来制定决策。
    从政策方面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以后中国的目标是要和谐地、比较协调地来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跟可持续发展有一些类似,而我们在欧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欧洲和德国属于世界上最老的经济大地区和经济大国,我们在欧洲和德国还是比较晚才明确发现,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话,我们也必须关注环保,也必须保持我们的生态,因为这些是我们生存最基本的基础,没有这些或者破坏这些的话,那就没法说到一个经济方面的发展。所以现在欧洲和德国非常关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对于社会福利体系来讲,我们认识到,只有贫富之间有着相当的平衡,一个社会才能够稳定,所以我们应该使更多的人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社会才会稳定。


“社会福利国家原则”可供中国参考
    南方周末
大使先生,你们有哪些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经验,能不能介绍一下?
    施明贤:其实我非常有兴趣观察贵国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和争论。众所周知,欧洲最近100年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非常激烈的争论和讨论。回顾一下德国历史,我们从魏玛共和国失败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把社会福利国家这个原则纳入到我们的宪法当中。除了社会福利国家这一原则外,我们还有民主和法治国家这两个原则,这三个最基本原则已经是我们联邦德国的三大支柱。我们觉得通过制度保障,我们德国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保障他们生活中所面临最大的威胁,也就是生病、失业、养老。通过这种方式,公民能够向政府、社会要求在这些情况下的帮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就是全社会来保证负责各个公民的这么一个平衡。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把社会福利国家、民主和法治这三个原则写入宪法,这是一条经验?
    施明贤:我们1949年建立我们宪法的时候,把社会福利国家原则写入宪法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是中立的力量,但市场经济对个人也包含着一些威胁和挑战,而国家的任务,就是要保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碰到这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应对。从德国能够看到,社会福利国家原则纳入宪法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基础,它使德国在上个世纪50年的时间当中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情况跟德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是中国的人口数字比我们德国大得多;第二个中国的领土面积比我们大得多;而且中国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方面来讲,也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评价自己的经验,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可以考察的一个原则。


民主、法治和社会福利国家原则应纳入宪法
    南方周末:大使先生对科学发展观这个理念本身,以及落实这个理念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施明贤:首先我必须得说,我作为德国驻华大使,我并没有处在一个向贵国政府提出建议的位置,再加上我刚刚到中国这么短时间,提出意见对我来讲,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已经很深入认识到,你们中国最近达到些令人神往的成就,而且你们完全有理由对这些成就感到骄傲。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尽管我们两国很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况,在人口、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等方面有不同框架条件,我们还是必须保持对话,只要有这种对话,我们就能够达到我们共同目标,就是说提高我们两国人民生活水平。
    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和德国已经有很稳定的基础,所以我们有能力互相交换我们的意见。在这种对话当中,我国政府能够向中方介绍,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中方的意见。
    其实我们到现在为止,主要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对话机制:一个是法制国家对话,第二个是人权对话,第三个是我们两国国家的战略对话。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能否比较广泛地交换意见,能够互相学习,一起去解决一些问题。
    南方周末:你刚才谈到德国方面的经验,中国学者也非常重视德国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经验。不知大使有没有考虑过给中国学者提供更多便利,帮助他们了解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施明贤:对社会发展这个议题加强学术交流是很好的办法。
    在公民社会这个框架下讨论这些问题,能够非常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的计划。
    因为如果要评价能否把其他国家经验纳入自己国家的现实,需要很多专家来研究,如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都需要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和19和20世纪,欧洲这些领域的情况。这些研究之后,才能够决定中国的现代情况和欧洲当时情况有什么样的区别,什么样的共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考虑是否需要借鉴一些经验和模式。
    要重申的是,对德国来说,把法治国家原则,民主原则和社会福利原则纳入到宪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我们的一个经验,值得学者研究。 

    王春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