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卖代购,患者“种草”;争议重重,却成“网红”
知名医院光环加持,加之“物以稀为贵”的神秘感,让不少院内制剂被捧为“神药”,甚至有人不远千里跨省求购。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彭琪月 宋炳晨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知名医院光环加持,加之“物以稀为贵”的神秘感,让不少院内制剂被捧为“神药”,甚至有人不远千里跨省求购。鉴于倒卖价动辄涨数十倍,一些医院甚至使出限购招数。
几十年间,国内诞生了数万种“院内制剂”,疗效评价靠“口碑”相传。根据相关规定,院内制剂不能在本医疗机构之外售卖,即使在医疗机构内,也应按照制剂说明书,凭处方使用。
院内制剂良莠不齐,但确实也存在安全性好、疗效独特的品种,“关键是如何建立一种新陈代谢机制,让真正‘简、便、验、廉’的品种经筛选保留下来。”
时隔近三周,背部的水疱早已褪去,灼伤的疤痕也渐渐变淡。但母亲万静(化名)偶尔忍不住会想:如果当时不带13个月大的女儿去敷“三伏贴”,是不是能少受些罪?
2019年7月12日至13日,江西省儿童医院92名儿童在敷完“三伏贴”后,出现了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六天后,官方通报称不良反应系辅料配制欠合理所致:医务人员为提高疗效,在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详见2019年7月20日南方周末APP《满城尽是三伏贴,年年出事年年贴》)
很多人没有想到,三伏贴不是药品,没有药品批准文号,属于仅在研发医院内部流通的“院内制剂”。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年间,国内诞生了数万种“院内制剂”——它们不能在市面上公开销售,被视为国家药监部门审批的数万种“药”字号药品的补充。
换一种表述,这种“中国特色”产品或许更为人所知——协和医院的硅霜,首都儿研所的肤乐霜、复合钙,北医三院的“鼻炎三号”,上海新华医院的蓝白药膏……这些包装简单、价格便宜的“小物件”,都是“院内制剂”。
知名医院光环加持,加之“物以稀为贵”的神秘感,让不少院内制剂被捧为“神药”,甚至有人不远千里跨省求购。代购们一度化身为“药神”,价格炒到不可思议。
围观了这门火爆生意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梅清华泼了盆冷水,“可以这么说,院内制剂100%没有神药。”
5.6元的自制药水炒到123元
医院制剂有多火?看看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就知道。
以皮肤科出名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