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印钞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代印钞厂(造币厂)建在同一个地方的,唯有四川省的旺苍县。

责任编辑:杨嘉敏

原进入东河公司的厂区公路,东河公司搬离后,厂区公路被改造成乡道,延伸至米仓山深处。 (何进平/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25日《南方周末》)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代印钞厂(造币厂)建在同一个地方的,唯有四川省的旺苍县。

备战财政下的特殊企业

1965年秋天,一支由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派出的勘察队,从陕西南部的南郑县悄然翻越横跨川陕两省的米仓山,进入了四川北部山区。此时的米仓山,层林尽染,红叶流彩,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勘察队却无暇顾及米仓山美景,仔细地勘测着川北的山峰与河流。

米仓山古道秋色。 (视觉中国/图)

其时,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中之重,是三线建设。东南沿海有美国重重包围,北部边疆有苏联百万陈兵,无时无刻地威胁着建立仅十余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新中国。三线的划分和建设,实则中国的备战举措。三线建设以举国之力,短短几年时间就在13个省区兴建和迁建了两千余家企业,建设了一个以军工为主、民用为辅的企业体系。

在所有的三线企业中,1965年秋天翻越米仓山的这支勘察队所勘测、选址和将要建设的企业,是唯一一家既不生产任何军用产品,也不生产任何民用产品的特殊企业。最终,勘察队选定了地处米仓山南麓、东河边上的四川省旺苍县孙家坝作为企业地址,经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会审后上报国务院获批开建。

1966年5月4日,作为落实周恩来总理“备战财政”设想的重要环节,以嘉陵江重要支流东河命名的三线企业“东河印制公司”正式开工,大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北京、沈阳、上海和成都集结到孙家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云在工棚一声令下,顿时,绵延数公里的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公司所属的热电厂、造纸厂、熔炼厂、印刷厂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企业办社会”的医院、学校、球场、俱乐部等附属设施,在东河边的“三沟两坝”上,同时开建。

按照一般战争形态,一旦有外敌入侵,必然会竭力破坏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系,以迫使我军的后勤保障和我国战时民生陷入严重混乱甚至崩溃。为此,备战的财政体制必须要有应对的规划:当地处北京、沈阳、上海等一线地区的印钞厂遭受敌人的轰炸损毁时,政府要保证有足够的货币供给,以供战时之需以及市场、社会的稳定——东河印制公司就肩负这个战略性使命。建在四川北部旺苍深山沟的东河印制公司,是印钞公司,它的产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当时,东河印制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按照集印钞、钞票纸生产、贵金属提炼、供水发电、印刷机械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多专业、多门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设计建造的,在国家的备战财政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而,东河印制公司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自己发电,自己造纸,自己熔炼,自己印刷,且严格保密,解放军的两个步兵连负责警卫。公司建在三线地区,是保证战时也能顺利生产;而平时,由于地处偏僻山沟,各种社会因素很难影响到公司的运行。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东河公司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钞票印制的传说。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个印钱的东河公司,几十年后我走进东河公司,尽管还有一长段高墙铁网隐约显示着东河公司当年的风光,却已神秘不再,且和大多数三线遗址一样,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成为人们怀旧的场所。

爬满绿色植物的东河公司505厂已废弃多年的两根输热管道,见证着东河公司旺苍印钞的沧桑岁月。 (何进平/图)

2019年4月15日,我和几位朋友陪同高中同学萧梅驱车400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