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形象系列报道之一】在路上——中国部队在汶川震中灾区的行进史
我们以文字重温他们到来时慷慨赴难的惊心时刻,也以鲜活的影像向他们载誉离去的背影作别。这也是本报推出的中国形象系列报道之一。
责任编辑:朱红军 李楠 实习生 顾颖能
■编者按
7月21日,第一批驻守震区的子弟兵开始撤出灾区,随后的撤离计划也将在确保灾区重建兵力保障的前提下,分批进行。而在四川,更多的子弟兵还将继续坚守一线,投身于更艰巨的灾后重建工作。
明天就将迎来“八一建军节”,在属于军人的节日里,我们以文字重温他们到来时慷慨赴难的惊心时刻,也以鲜活的影像向他们载誉离去的背影作别。这也是本报推出的中国形象系列报道之一。
5月31日,一只盘旋在汶川上空的鹰停下了它疲惫的翅膀。在连续第20天从凤凰山起飞后,它在岷江峡谷低回的烟云中涅槃。
这一天,成都军区陆航某团邱光华机组的米-171直升机因抢运伤员飞翔到映秀镇至银杏乡附近时,不幸失事。
它承担了太多自身背负不动的期望和要求。这种期望和要求,在震后第二天就由CCTV的一位女主播焦急地表露出来:“那么我们的观众可能要问,直升机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不先派飞机到汶川查明灾情……”
当汶川成为“孤岛”的消息成为新闻后,空中力量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很自然地被人议论,“直升机到哪里去了?”
他们一直在飞。
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以全军级别最低的场站,保障了这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空运行动。
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集结的迅速和临危的惊险。
路,在天上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后,陆航某团官兵在强烈余震中,推出了停放在机库中的全部直升机,撤蒙布,查油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机务准备。15时整,全部直升机均进入待飞状态。“在西南地区,只要一有大灾害发生,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团长余志荣说得平淡。
与此同时,在成都军区指挥部,北斗系统的军事电子屏幕赫然是一幅放大的四川地图,在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一个叫汶川的地方被粗体字明确标示,字体是红色的——没有路能通往那里。周围还有一些地名也被分别标示,还是红色。
灾区地处高原,山高谷深。大地震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山区的公路上处处塌方,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几乎全部被毁。大雨又瓢泼而来,一个个重灾区与外界断掉联系,成为“生命孤岛”。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灾情、伤亡、损失,外界一无所知。
这个时候,路,只在天上。
5月12日16时,早已进入临战状态的陆航某团接到军区命令,出动直升机飞赴重灾区勘察灾情,目标震中汶川。在都江堰上空,直升机成功获取了当地受灾的图像资料。然而,及至岷江河谷,浓雾逐渐封锁江面,能见度越来越低。指挥员立刻命令机组重新调整航线,两机拉开距离,适当爬升高度继续飞行。但直升机爬高了近2000米,仍然出不了云区,舷窗外只是白茫茫一片。
汶川县城处于谷底,地形更为复杂。两个机组强行向前摸索飞行了十多公里,仍然看不到一丝光亮。只好请示返航,遗憾地结束了当天的勘察。13日,该团又5次尝试向汶川开进,无一例外地都因低云密布,不得不中途返航。
两次硬闯震中汶川未果,团长余志荣和他的战友们忧心如焚。作为从汶川龙溪乡羌族山寨飞出的陆航员,余志荣比任何人都急切盼望着迅速勘察故乡的灾情,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但他不能以战友的生命和宝贵的军用直升机来做无谓的冒险。
汶川无法进入,只能争分夺秒掌握其他重灾区的情况。13日,该团在震后的24小时内,连续飞行27架次,相继开辟了平武、北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