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傻钱’跟进,就结束了”
无人便利店大多进行的是融资、扩张的游戏,其最致命的问题是缺乏造血功能。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无人便利店大多进行的是融资、扩张的游戏,其最致命的问题是缺乏造血功能。
即便在北京很高端的写字楼里,也有不少白领会拿了东西不付款,甚至有的地方会有阿姨拿着大袋子来装。
零售不存在新和旧,零售的本质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19年夏天,已经鲜有人再提曾经一度风光的“无人便利店”概念。它刷新了互联网概念的死亡速度。
2019年6月25日,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上海仅存的“缤果盒子”。位于徐家汇商圈的这处无人便利店已经关门歇业,官网的加盟电话成为空号。两年前,它的创始人曾宣称“一年内落地5000家”。
这是一个被资本焦虑催生的产物。在天眼查中显示,26家无人便利店品牌中,超过20家在2017年拿到了大笔融资,它们公布的融资总额超过46亿元人民币。
但很快,2018年以后它们几乎都终止了融资。资金链断裂加速了死亡,截至2019年6月底,它们之中的10家已经打不开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停更数月,疑似倒闭。
“没啥‘傻钱’跟进,就结束了。”一个零售投资领域的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说,便利店成功的要素是“便利”,只有能让人感觉到“便利”,顾客才会一再光临,“经营绝对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但无人便利店大多进行的是融资、扩张的游戏,其最致命的问题是缺乏造血功能。
长在“风口”上
一位早期在缤果盒子工作的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团队在2014年以前是做O2O水果电商的。那时水果电商的概念很火,但不久就发现这个生意不好做,水果损耗高,配送贵,融资变得困难。
为了降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团队想做一个类似于提货点的地方,让用户自提。进一步考虑,觉得可以做一个提货柜。更进一步,能不能让它承担造血功能呢?可以顺便卖点东西。
在这个逻辑下,缤果盒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