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大学老师比中小学老师差在哪

我们中有不少人在逃生后应会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一个人成为英雄还是普通人的答案不在危险发生那一刻,而在日常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蔡军剑

我们中有不少人在逃生后应会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一个人成为英雄还是普通人的答案不在危险发生那一刻,而在日常生活之中

7月24日,我看书的时候又震了一下,杯子的水晃得厉害,站了起来,做好要跑的准备。好在很快恢复了平静。坐下来,有些沮丧,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是不能做到镇定自若。

在这次大地震中,有很多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在生死之际选择了保护学生,而我的第一反应是跑。虽然地震发生时我不在课堂上,但还是为此而羞愧。据说,成都几所高校的老师不顾学生自己先逃的人不少。学生对此议论纷纷,尤其是有谭千秋老师等英雄的事迹作对照,更使人感到大学老师那“长袍下的小”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敝校也有几位老师立刻投入到抚慰学生心灵的工作中)。

也有人对此问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0-10-23

唉,教授要是知道谭千秋事迹是人为编造滴,他又会作何感想?

回复

2008-08-03

大学留给了学生什么?技能?品德?

回复

2008-08-03

先撇下深思问题不谈!王教授所讲的问题是否同时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缺陷?!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确应该考虑考虑!

回复

2008-08-02

大学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像一个学术工厂,老师们就是那些勤勤恳恳的学术机器。然而,我们需要的绝非仅仅是“知识”。 大学时代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在许多文章里,经常看到老一辈的人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看到他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对自己人生选择有着如何巨大的影响时,我就有种空空落落的感觉:我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经历呢?是今天的大学生不再有这样的重大选择了吗?不,绝不是。工作还是考研?什么样的工作?哪一个专业?我们何尝不是徘徊在抉择的关口?何尝不需要有人指点?何尝不需要老师的一点鼓励和支持?然而,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也许有一天我成功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人生完全是我自己成就的。但,曾经的孤独和心酸也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 大学时代里,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真的需要些老师的痕迹,真的需要些和老师发生的故事。这样,将来我们也能把它们深情地讲给下一代听;下一代也能有所启发,有所作为。这样,我们才能将大学的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大学,不应是冷冰冰的学术工厂,而应是充满这种精神的知识之乡,这种精神叫做人文关怀。2008届毕业生 hedahaojie@126.com

回复

2008-08-02

看了王东杰教授的文章,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毕业生,回忆起四年的老师,竟没有几个(甚至没有一个)在自己四年的成长中留下太多痕迹的。相反,一些中学的老师的形象在心中愈加地鲜明了。 是的,也许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老师们都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了,不需要讲课之外的沟通、交流、关心、指点了。四年里,我们公认的好老师,也至多是学术水平高、讲课认真负责,如果再加上幽默风趣,那便是“绝顶好老师”了。至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向老师请教学科内的问题,若能得到耐心的讲解,已是万分感激了;至于生活、人生方面开诚布公的指点,则是从没有过的奢望。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老师即使对学科内的问题的解答也是不大情愿的。他们都太忙了。课题,研究生,学术会议,外出讲学……排满了他们的行程表。本科生小小的问题,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当然也不会引起他们的热情。老师的态度又使得学生对老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至于有一定学术成就的老师,他们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一年能见上一面就不错了,遑论其他?这样,老师和学生本应水乳交融的两个群体竟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即使是上课时间,也不过是各自例行公事地接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