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秘密:揭开贸易“逆差”之谜
过去多年来,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不仅实现了“共赢”,同时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责任编辑:肖华 陈斌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过去多年来,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不仅实现了“共赢”,同时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近期来,“逆差”却成为屡屡出现的一个名词,并搅动着国际风云变幻。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数十年来一直保持巨额贸易逆差,而由此形成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更是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贸易逆差究竟是什么?美国贸易为何注定会有逆差?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是什么?贸易中究竟是吃亏还是获利?我们将一一进行分析。
从顺差到逆差
在对外贸易中,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按年计算)如果一国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称为入超,即存在贸易逆差。
美国贸易逆差由来已久。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基本均发生在美国本土以外,美国保持了工业体系的完整。战后初期,由于其他国家不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国民经济体系均遭受了战争的严重摧残,而只能从美国进口,美国为此享有贸易出超。
冷战背景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支持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经济重建。在该计划下,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然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海外驻军并大肆采购,加之欧洲、日本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经济乘势而起、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美国贸易顺差急剧下降。到1967年,美国贸易顺差与GDP之比已由1940年代末的约2%降至0附近。此后一个时期,美国贸易不论盈余还是赤字,与GDP之比均在1%以内。
受石油危机、油价飙升影响,自1976年起美国转为贸易持续逆差,且逆差与GDP之比逐渐攀升,最高达到6%以上(见图1)。石油贸易逆差是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来源,一度占到美国贸易总逆差的三四成甚至一半还多(见图2)。截至2018年,战后七十余年间,美国有52个年份贸易呈现逆差。
美国人花钱太多储蓄太少
美国贸易长期入超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原因所致:
一是国内过度消费而储蓄不足。从支出法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中,投资率基本稳定在20%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消费率则持续攀升,由1948~1975年的平均为77.0%升至2009~2018年的83.1%,令净出口的贡献率由正转负且缺口逐步扩大(见表1)。
过度消费导致净储蓄率(即净储蓄与国民总收入之比)大幅降低,甚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下降趋势依然延续。分部门看,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负储蓄率进一步扩大(见表2)。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美国的宏观杠杆率为249.4%,较2008年底上升了14.6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74.4%、76.3%和98.7%,较2008年底分别上升1.8、下降19.6和上升32.4个百分点(见图3)。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被称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危机,逆差国增加储蓄、顺差国增加消费是二十国集团(G20)给全球经济再平衡开出的药方。
然而,危机十年后,美国低储蓄状况并未扭转,政府部门加杠杆、私人部门降杠杆或稳杠杆,宏观杠杆率总体不降反升,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并存的“孪生赤字”(twin deficits)挥之不去。2009~2018年,美国贸易赤字与GDP之比平均为4.5%,略低于2000~2008年平均为5.5%的水平,却远高于1990年代平均2.4%的水平(见表2)。
不是从这个国家进口
就是从那个国家进口
第二,国内产业的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