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部《三体》,才能撑起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我们先解决不让观众出戏、不产生障碍这个点,这十年能解决就不错。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宋宇
我们先解决不让观众出戏、不产生障碍这个点,这十年能解决就不错。
《流浪地球》上映时,导演郭帆一直担心观众不认同。因为从来没有参照,没人知道中国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科幻电影。故事、主题、文化内核以及美学等诸多层面上,郭帆不知道哪个点可以让观众接受。惴惴不安感一直持续到票房过10亿,《流浪地球》这时保本了。
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认为,《流浪地球》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为中国科幻注入了强心剂。《流浪地球》保本意味着科幻行业还有希望。是的,已经有一个行业可以称为“科幻行业“。
由此,大众文化观察员骨猪、导演郭帆和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一道,探讨中国科幻行业未来还能走多远。
“跟特效师说要梁朝伟的眼睛,他是完成不了的”
郭帆:视觉特效在好莱坞分S、A、B、C四个级别,S级里最难的特效就是做生物,生物中最难的是做人,次一档是做类人生物。做一个真实的人,目前几乎都不可能。《阿丽塔》是一个新突破,但依然隐约有一点点怪。人的眼睛实在太神奇了,一点点假我们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做一个真人。我们每天看的都是真人。看《人猿星球》会觉得猩猩好逼真,因为我们不是猩猩,也不常看见猩猩。
另外一个很难做的是人眼睛。即便我们不说话,眼睛可以传递信息,所谓“眉目传情”就是这个意思。跟特效师说要梁朝伟的眼睛,他是完成不了的。好莱坞尝试几次做人,都不太成功,或者生去画,一帧帧画。比如《返老还童》里面,到最后生画得把一个老年人慢慢变年轻,一帧帧画,其实很难完成。
再其次就是做类人生物。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里面有两个生物,外星人是百分之百做的,猴子90%是做的。由于做得太真实了,很多观众觉得那可能就是一只普通的猴子,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猴子要有表情,外星人也要有人的表情,所以突破极其之大。
骨猪:拍《流浪地球》的时候,如何设定出现在的美学结构?这种苏联工业系统范儿的视觉,我觉得找得非常准。我有一天晚上在半山腰看到是好像是用煤发电的发电厂,大晚上机器都在动,因为月光照着,机器像魔兽、像机器怪兽一样动。我汗毛直竖,这不是(《三体》中的)红岸基地嘛。苏联工业风就是我爱的科幻的样子。
郭帆:为什么会有3000多张概念设计,试了很多很多版本,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美学历程中没有工业革命那个环节,我们一步跨过来的。所以我们对机器、对科技都没有太深的情感,一聊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校对:胡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