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订张火车票,怎么就变成借款了”
银行也在进行贷款结构调整,对公部分贷款有所下降,所以把更多资金调配到了零售领域。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冯 叶 何海宁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消费分期是一门“皆大欢喜”的生意:商家可以刺激消费、提前回笼资金;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应运而生;持牌金融机构坐享套利;银行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唯独消费者被忽视了。
市面上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并没有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但它们却依然可以通过与持牌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经营放贷生意。
银行也在进行贷款结构调整,对公部分贷款有所下降,所以把更多资金调配到了零售领域。
“我只是订张火车票,怎么就变成一笔借款了?”
2019年4月16日,名为“范雎”的网友在微博爆料称,他在携程(NASDAQ:CTRP)买了一张109元的车票,被默认用了“拿去花”付款。结果这是一笔分期贷款,如果一直没有发现,逾期将会影响他的征信记录。
不仅是车票,整容、电信、英语培训,稀里糊涂“被贷款”的事,在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互联网投诉平台“聚投诉”,甚至在首页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开设了专栏,大量消费者怨言集中在不知情贷款、平台方制造逾期以及恶意催收上。
即便现金贷受到政策遏制,以分期贷款为主流的消费金融仍然处于极速扩张时期。
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消费金融规模从2010年的6798亿元攀升到了2018年的8.85万亿,这个数字超越2018年山东全省的GDP总额,仅次于广东和江苏。
央行数据亦表明,短期贷款为当下贷款主流。2004年至2018年这14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增长达66倍,而同期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仅增长了15倍。
之所以能高速增长,是因为消费分期是一门“皆大欢喜”的生意:商家可以通过它刺激消费、提前回笼资金;互联网平台找到流量变现的捷径;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应运而生;持牌金融机构坐享“牌照”套利;银行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
这个链条中,消费者变成了唯一的“盲点”:他们的权益被忽视。
根据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的梳理,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在2017年就超过了50%,而在2007年还不足20%。
另一份分析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组,截至2017年,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一些家庭已经入不敷出。
商家促成“被贷款”
在分期贷款的链条上,直接受益的首先是商家。
对于大额消费,比如医疗美容、英语课程这种一单上万块的花销来说,分期付款会让消费者更容易下决心购买。
在房租、电话费这种需要逐月支付的领域,如果有贷款机构介入,可以让商家一次性回笼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资金。消费者“被分期”后,表面上与逐月支付没有差别,仍是按月付款,所以不少商家会刻意模糊贷款合同,促成交易。
网友“小怪兽”是四川成都一家高校的大学生。2016年上半年,他去学校附近的中国电信营业厅办理业务,结果稀里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