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距离中国大众餐桌仍很远
“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三千多万人选择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以上。”深圳齐善素食一名经理周启宇说。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薛子韬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认为,人造肉概念的火爆是资本炒作的噱头,现实意义有限,应该让投资者降降温。
“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三千多万人选择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以上。”深圳齐善素食一名经理周启宇说。
素肉主打健康、安全、环保理念。不过,人造肉或素食很可能并不比普通肉类更健康,为了保证口感,部分产品可能会加入较多植物油、使用过多添加剂,同样存在一些健康风险。
当人造肉概念在中美股市逐渐退烧后,这一行业的热浪依然在翻滚。
2019年5月14日,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入股的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宣布,最新一轮融资筹得3亿美元。不少国内外企业亦宣称正在加大对人造肉领域研究的投入。
在国内,业内人士更希望撇开“人造”二字,称其为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8年底成立的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下设植物肉专业委员会,有望在2019年7月与农业农村部一起,发布首份中国植物肉产业发展报告,并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请立项,建立相关国家标准。
热浪归热浪,人造肉距中国大众餐桌的距离仍很远。
人造风口,迅速退烧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美国上市,成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PO首日表现最佳个股。而在中国,五一小长假之后,主营业务中有大豆、豆奶、玉米等的上市公司,只要跟“人造肉”概念沾边都普涨。
实际上,这并非人造肉首次火爆。从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大佬的投资加持,到实验室培养出细胞肉,这一话题每隔数年便会被热议一轮。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造肉的出现有特定的社会背景。首先是欧美人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其次是一些消费者从环保、动物福利、宗教信仰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少饲养、屠宰肉用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