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冰与火: 市场广阔 鱼龙混杂 猎奇为主
基因检测从临床扩展到了消费应用。消费级基因检测(DTC)是指在没有医疗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体外诊断产品。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2019年2月给出的评估,目前有超过2600万消费者接受了针对祖源、健康等的消费级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从临床扩展到了消费应用。消费级基因检测(DTC)是指在没有医疗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体外诊断产品。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2019年2月给出的评估,目前有超过2600万消费者接受了针对祖源、健康等的消费级基因检测。
“消费级基因检测约出现在2007年,以23andMe为代表,过去三年,业务量爆炸性增长。”日前,在杭州举行的2019 Illumina 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峰会上,Illumina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Mark Van Oene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中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发展比美国晚三四年,因为人口众多,规模和体量都很大。未来三年估计全球DTC基因检测的消费者会到5000万。”
目前美国已有一批DTC公司,如23andMe、Ancestry、Helix和Human Longevity等。2013年后,中国也开始诞生此类公司,如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美因基因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的消费级基因公司超过200家。
但DTC基因检测比临床和科研基因检测市场更加鱼龙混杂。检测公司更多是从营销和渠道上竞争,其发展面临监管不到位、无效、价格混乱、数据解读能力弱、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
从祖源到宠物
2月19日,贝瑞基因与Prenetics Limited投资成立“圆基因”(Circle DNA)完成主要管理团队组建,前谷歌中国战略合作总经理严峻出任CEO。
贝瑞基因在2018年年报里说,投资圆基因“是公司尝试进入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实现基因检测产业链向下游合理延伸的一次战略布局。”
2018年6月26日,23魔方发布降价公告,从499元降至299元。
这两个事件可以看作是DTC基因检测发展的两个驱动因素:应用场景和价格。
在美国,祖源分析非常受欢迎。根据NIH数据,DTC产品主要包括疾病风险和健康;族源或家谱;亲属测试;以及生活方式如营养、减肥、护肤、睡眠,甚至葡萄酒偏好等。
刚上任不久的Illumina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现在美国开始开展宠物基因检测,国内也跟得很快,有两个引爆市场的因素:价格和应用。”
根据Nature在2018年8月的数据,全球至少有数十家试验机构和企业正在销售宠物基因检测产品。如对于一些“身世不明”的宠物,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识别宠物品系和血统;对于患病宠物,尤其是针对一些遗传病,可以识别致病基因,辅助诊断和治疗;帮助犬舍进行优质品种的育种研究。
鱼龙混杂
但美国FDA提示,由于对此类服务和产品监管很少,在进行检测之前评估可用服务的质量非常重要。
李庆表示,“对于基因检测方面的市场教育非常重要,整个行业也会得以发展。”
火石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魏洪泽认为,消费级基因测序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用户认识局限,消费者往往会过度评价。
目前市场上可以进行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公司五花八门。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魏洪泽表示,“消费级基因检测多以低通量为主,主要方法有PCR、基因芯片,检测每个位点的价格平摊下来只有几毛钱、几分钱甚至更低。但对大众还很陌生,很多公司不具备检测能力,而是层层转包。”
行业口碑参差不齐。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对基因检测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会让消费者不信任。大多数公司对于后续数据解读能力欠缺。
监管政策不完善。国内还没有明确规范消费级基因检测,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灰色运行”,检测公司可以得到订单、积累数据,推荐患者下单的医生则获得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销售提成。
以美国为例,有些DTC基因检测产品有FDA监管,但大部分没有。2017年4月6日,FDA首次批准了23andMe产品,可测试10种疾病,包括帕金森、阿尔茨海默、早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等,旨在向消费者提供遗传风险信息。除了存在某些遗传变异外,还有许多因素促成健康状况的发展,包括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此后FDA又批准了数款DTC产品,但同时提示相关风险包括假阳性结果,测试结果不应用于诊断或告知治疗决策。
此外,在应用场景过于单一,魏洪泽认为,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主要开展项目为祖源分析、遗传风险、遗传特质等,无法提供和医疗检测类似的检测报告。往往是消费者的好奇和娱乐行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带来的价值目前极其有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