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肿瘤医生也是肿瘤患者:倒着生长加重生命“厚度”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责任编辑:靳格

几乎每周二,王磊都会走进诊室,给病人看病。

健康观

坦白说,我几十年来,还是太关注事业。在发现胰腺癌之前的一年,我身体的免疫力已经很差了,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劳累过度,于是每天都运动一两个小时,希望通过运动来提高免疫能力。

我的自信也是来源自己的身体,我在家族里其实是身体最好的人,几十年不吃药不打针,就是太过自信。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

上周二早上9:30,王磊走入诊室,一旁的座椅上,10位疑难病患者,正等待他的到来。

此时的王磊,拥有“双面”角色——肿瘤医生和肿瘤患者。

2018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被确诊为“癌中之王”胰腺癌晚期。在此之前,他已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了20多年。

病中一年多,他在两个角色中,不断切换。在与肿瘤斗争的同时,他依旧出门诊、做科研。无法延长生命长度,王磊希望用厚度来弥补。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王磊的两个小时门诊

“不要紧张,你慢慢说。”陈怡(化名)带着母亲一走进诊室,就哭了,王磊轻声安慰。详细问诊后,王磊一一给出治疗方案,细致到药物的原理、如何服用,睡眠和饮食如何安排,接下来治疗的流程、时间。

“检查好痛哦”,“那我轻轻的”,王磊声音不大,稍显虚弱,但他会照顾每个人的情绪,诊断建议事无巨细。

82岁的直肠癌老人想保住肛门,王磊帮他分析利弊,给他三步走的建议。为了让老人明白,他重复解释了好几遍。有患者问诊后心安下来,想回中医院住院,王磊仔细写下几种药物名称,嘱咐他们让医院如此配药。也有患者对手术有所疑虑,王磊告诉她手术只需1小时,“当天可以活动吃东西,对排便影响也不大,以我的经验,80%不需要做后续的化疗。”“还是你看得比较细心”,患者称。

看诊时,王磊细细解释并回答提问。

2019年5月7日,从早上9:30一直忙到快12点,逾两个小时,每个患者的问诊,均超过10分钟。其间,王磊没有休息。

“王教授,希望你身体一定要健康啊。”孔女士刚进诊室,就给王磊送上祝福。

事实上,绝大部分患者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和善的医生,早在1年多前,就被确诊了胰腺癌晚期。

出诊前两天,王磊因为做了细胞免疫治疗,疲惫不堪,躺在床上不能下地。妻子本想取消门诊,但被王磊制止。门诊号已经放出,临时取消,“这对患者不公平”。为了顺利出诊,凌晨两点,护士为王磊注射了一支杜冷丁,勉强止住疼痛。进入诊室前,妻子特意为他化了妆,以掩饰王磊的病容。

这场问诊,他做得艰辛,也做得欣然。

“生命就是这么神奇,前一天可能已经筋疲力尽,第二天恢复工作,精神又变好了。”

出人意料的“癌中之王”

2017年下半年,王磊常感腰痛,感冒不愈。但几十年几乎没有吃药打针的他,日程被排得满满的,以为只是劳累过度,并没有太在意。

半年后,2018年3月中旬,员工体检,王磊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让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有了不好的预感。

一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检查结果显示:胰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肝部。此时,他才49岁。陪他检查的老朋友也不知如何安慰,只能迅速打电话向医院领导汇报。

因为隐藏深、死亡率高,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如果不治疗,生命一两个月可能就会结束,即使积极采取治疗,可能也只能撑个两三年。”在肿瘤领域浸淫多年,王磊自然清楚。

当天回到家里,王磊躺在床上,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他觉得不可思议,“我在家族里身体是最好的,不相信我这么好的身体会病倒,但就是发生了。”

接下来的一周,颇为煎熬。人生追求、对生死的理解,都在王磊脑海里盘旋纠缠,需要重新找到定位。起初,他也想过放弃治疗,但王磊很快调整好了自己。

学生们在听王磊“讲课”。

不久,学生在群里,收到了他发的消息,“老师告诉我们他得了胰腺癌,但是他不把它当成肿瘤,而是当成要去战胜的对手,积极面对。”王磊的学生、中山六院病理科副主任范新娟清晰记得当时的细节。

2018年4月的第一天,王磊躺在自己最熟悉的无影灯下,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上腹腔空了近半。他也主动参与了手术方案的设计,他希望搏一下,把肿瘤切得更干净。“做手术的时候,我完全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第二天醒不过来,我也可以接受。”

搬上输液架的课题组会

术后,他如期醒来。

没多久,他就重启了自己的工作,重新投入到医生、科研人员的角色。

2018年6月5日,手术后两个月,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王磊站上这个被称为肿瘤界“奥斯卡”的讲台,在国际近万肿瘤专家的注视下,作消化道肿瘤领域唯一的中国口头报告。他着西装,打领带,身材挺拔,全程英文陈述,但剃着光头。

这时的他,历经化疗,脱发严重。为了能在ASCO上顺利发言,他在酒店的床上躺了10多个小时,妻子全程陪同。

手术后两个月,王磊在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发言。

2018年7月他重新回到诊室,虽然医院限定他每次出诊1小时,但他经常从上午9点看到11点多。最开始,几乎每周二上午他会放出15个专家号。近两个月,因为身体日渐虚弱,号源才改为10个。

博士生何炎炯常跟随王磊出门诊。他记得,除了有一次王磊特别不舒服,中途停止坐诊外,日常他都会看诊到结束,细致回答每个患者的问题。

每周三下午,他坚持参加团队的课题组会,分享最新的文献和指南,对研究进行指导。

2019年5月8日,又是一次课题组会,王磊直接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边输液,边听团队成员的汇报,“我的团队越来越庞大,不能因为我的健康,让整个团队都迷失了方向。”生命或被疾病缩短,他将科研提速,对自己的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只要身体允许,他依然会上关键的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两台。病后9个月,他还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

很多人劝王磊,应该多休息,尽量保存体力。“我操劳惯了,要我躺在床上等着吗?投身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了。”妻子也坦言,“一直高节奏运转的人,闲下来对他也是一种折磨。”

乐观抵抗“不讲规则”的肿瘤

但与“不讲规则”的肿瘤的抗争,仍是王磊最艰难的日常。晚期胰腺癌在国际上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确诊后,王磊已生存一年多,超过大多数同类型患者。癌细胞被打压,又卷土重来,这些场景在王磊体内重复上演。

患癌后,他总结了治疗的5个要点。其中之一,则是要有战胜肿瘤的信心,遇到挫折、痛苦、局部战役失败时,也不要放弃。

为此,在与癌症作战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王磊尝试了各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王磊的妻子和治疗团队在国内外搜寻治疗方案,有的方法,全球可能只有一两个成功案例,治疗团队也会想办法找来尝试,摸索药物的剂量,“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尽100%的努力。”

而他所经历的痛苦,也非常人能体会。手术后的王磊,由于消化系统受损,无法正常饮食。妻子说,某天他吃了个水蒸蛋,饭后没多久就都吐了出来,现在90%的营养要靠注射营养液获得。身体也日渐消瘦下去。

5月的广州天气热了起来,王磊看诊时,仍穿着棉服。

一年多来,王磊只能斜坡卧位,不能平躺。前段时间疼痛时,同一个姿势不能维持两分钟,整晚彻夜难眠,有时呼吸困难。心情差、悲观,时常会伴随肿瘤病人,但妻子常在精神上给王磊鼓励。“这一年遭受的痛苦,是我这40多年来不曾有的。但再痛苦我感觉都能过去,埋怨和放弃是于事无补的。”

如果一直一帆风顺,王磊说,可能他会继续为医院服务,在事业上走得更远,“但我的人生会非常单调”。突然出现的肿瘤,让王磊40年来急促的步伐稍微慢了下来。他开始有时间来考虑家庭、亲情、痛苦和逆境。这一年来,妻子一直陪在王磊身边。“这一年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过去25年还要多。”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王磊说。

病后一年

2018年3月,王磊被确诊为“癌中之王”晚期胰腺癌。

2018年4月,王磊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并主动参与了手术方案的设计。

2018年6月5日,手术后两个月,王磊站上被称为肿瘤界“奥斯卡”的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讲台,作报告。

2018年12月,王磊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

2019年5月7日,王磊走入诊室,给病人看诊。

2019年5月8日,又是一次课题组会,王磊直接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边输液,边听团队成员汇报。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