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王景春

那个采访时“带刺”的王景春,被朋友们交口称赞

责任编辑:杨静茹

那个采访时“带刺”的王景春,被朋友们交口称赞

王景春 图 / 本刊记者 梁辰

疲惫与警戒

王景春瘫靠在沙发上,八字眉紧皱,小眼眯成两条缝。一次又一次叹气,一根接一根抽烟,碾灭烟头的指尖埋着阴劲儿。他太疲惫了,没有烟的时刻,他会毫无预兆地中断话题,要求工作人员把他的烟拿来。自从凭借《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他随剧组连轴转地跑路演,经纪团队的工作人员说,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接受采访。这次,愚蠢的问题似乎让他失去了耐性。

他是有脾气的,直接的,且不惮于袒露情绪,用玩笑掩饰嘲讽。情绪起伏外化在表情和肢体上:时而质询,时而无奈,下一秒又因为一句认同突然推杯换盏。没有一秒钟是松懈的,他时刻戒备着来自媒体的标签和揣度,随时准备反击:

“听说您挺喜欢作家李娟(的作品)……”

“嗯?谁说我喜欢啊?谁说的呀!(一个记者采访问的。)哦对,她问我李娟怎么样。我就是觉得她的文章特别像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怎么就变成我喜欢李娟了呢?太讨厌了!”

他讨厌被扣帽子。形容词,概念化的大词,面对他都是失效的。他绝不让自己屈服于语言,直言记者“非要给我设定一个条条框框带着我往沟里走”。“您表演克制”,“那是你们给的词,不是我的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开窍时刻”,“你这个开窍听谁说的?是谁告诉你的?”

2003年,他和喻恩泰、姚晨、沙溢等一同参演《都市男女》,在其中饰演办公室经理蒋文斌。听到关于这部戏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反问:“为什么要提蒋文斌?这个戏可以略掉不提。这个戏,重要吗它?”

《都市男女》拍了10个月,365集,在拍到第170集左右的时候他就想,“太浪费时间了。”采访中,经纪人坐在一边,充当着他情绪的纾解剂,偶尔纠正补充他的回答。最后他们决定用“只是艺术形式的尝试”来概括之前种种不算“光鲜”的角色,也包括在一些商业片中客串的喜剧人物。

“年轻的时候难免犯几次错误。”他自我开解。至于让他捧回柏林影帝的《地久天长》,他的喜欢毋庸置疑,“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我都喜欢。”

忍耐与包容

但那个“浑身带刺”的王景春似乎是极罕见的。老师和朋友们无一例外表示,那不是王景春的常态。上海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好友侯煜觉得王景春面对那些并不高明的问题的反应挺合理,他提醒:“人是有多面性的,明白吗?最初的演戏训练,就是演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人在每一刻面对的人都不一样,他不是一贯是这样的。”

朗辰的猜测是王景春可能太累了。朗辰是带王景春入表演之门的老师,1993到1995年间曾在新疆与王景春朝夕相处三年,他对王景春的评价是“特别能忍、特别懂事的一年轻人”,“不良情绪自己消化”,“特别重感情。”那会儿王景春20岁,刚从技校铆焊专业毕业,本职工作是在百货大楼售卖童鞋,为了跟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朗辰学表演,硬是找来两个同伴,把上班时间调到上午,每天下午去找朗辰学上三个多小时。

朗辰自认年轻时的自己是个“暴君”。半出于年轻气盛,半出于表演专业竞争的激烈残酷,他对这三个学生特别严格,在现场不留情面地大骂是常事。他知道,这三个学生外形条件有限,“歪瓜裂枣的”,要和报考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俊男靓女们竞争,必须教会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考官目光。

“玩命”,他这样形容王景春和同伴当时的训练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