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之海重返“金三角”,毒品倾销扩大“顾客群”

“买一颗‘鸭霸丸’只需要500缅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2元),价格越低吸食毒品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居住在木姐(Muse)的华人医生刘勇伦对于“吸毒者年轻化”忧心忡忡。
大规模返贫导致“金三角”毒品卷土重来;新一轮产量的激增又导致单品价格大幅下降,这让毒品更容易在中下层社会传播。

责任编辑:于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周静玉

缅甸掸邦南部贵概镇(Pekon)附近一处罂粟园,数名缅甸男子正从罂粟花里提取生鸦片。 (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18日《南方周末》)

“买一颗‘鸭霸丸’只需要500缅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2元),价格越低吸食毒品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居住在木姐(Muse)的华人医生刘勇伦对于“吸毒者年轻化”忧心忡忡。

大规模返贫导致“金三角”毒品卷土重来;新一轮产量的激增又导致单品价格大幅下降,这让毒品更容易在中下层社会传播。

2019年3月31日一次跨国执法行动中,缅甸破获1737公斤的冰毒,总市值近2900万美元。

“这是今年以来,我们破获的最大一起毒品走私案。”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缅甸全国毒品控制部门的一名官员难掩欣喜与惊讶之情。

这桩毒品走私案印证了国际禁毒组织的一个新判断:“金三角”毒品问题卷土重来。

“我们已经‘戒毒’了”

这桩大案得以暴露颇为偶然。在此三天前,缅甸海军在南部城市高当(Kawthaung)附近海域例行检查时,在一艘载有七人的渔船上查获大量冰毒。

缉毒人员顺藤摸瓜,进入大毒枭在缅甸首都仰光的住宅。不过,大毒枭本人已逃之夭夭,警方只逮捕了他的妻子,并查获手机、卫星电话、导航仪和七本银行存折等。

诸多证据显示,毒品来自已经“戒毒”的“金三角”地区。“金三角”是由老挝、泰国与缅甸边境组成的三角形地带,大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三千多个村镇,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一度是全球最大毒品生产地。

19世纪末,英美法等国殖民者最先带来罂粟种子,并向当地人传授罂粟的种植、提炼和销售技术。上世纪90年代,“金三角”的罂粟种植面积已高达百万亩,大量毒品沿着湄公河流通,也会在两岸的茂林里东突西进,进入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泰国等,甚至还会漂洋过海流向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金三角”毒品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的“金新月”齐名。这时,国际社会禁毒的呼声已日渐高涨,泰国、缅甸政府加大禁毒力度。2005年春天,“金三角”各方势力集体宣布停止种植罂粟,大规模改种稻米、甘蔗和咖啡。

次年,云南省公安禁毒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发现,整个“金三角”罂粟种植面积降到20万亩左右,达到百年来的最低点。

“我们已经‘戒毒’了,尽管遇到一时的资金困难。”2007年4月受邀到缅甸第二特区观摩禁毒进展时,一名当地政府官员对笔者说,他希望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转型援助”。

正值罂粟花开的时节,昔日漫山遍野的罂粟花海已被茶园、咖啡和橡胶园所取代,传统的罂粟种植者从泰国引入知名咖啡品牌“Doi Chaang”,还从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