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塞林格 一半清醒,一半执着

他对虚伪有最清醒的认识,却沉迷于对纯真的幻想……“我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停摆,一半清醒,一半执着。”

责任编辑:周建平

他对虚伪有最清醒的认识,却沉迷于对纯真的幻想……“我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停摆,一半清醒,一半执着。”

“本来我也没想去讨好谁。更多的其实是为了启迪,为了教化。 ”

J·D·塞林格曾在小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写过这么一笔。

1951年,塞林格发表了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后又相继出版《九故事》和以格拉斯家族为主角的《弗兰尼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它们大都以早熟的青少年为描写对象。

1965年之后,塞林格没有出版新作,但他仍影响了全球不计其数的年轻人。

“13岁时我第一次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那以后,我一直都对人说,那是我最爱的书。”(比尔·盖茨

“塞林格不负众望,从小说第一句开始就让你无比轻松。”(伍迪·艾伦

“塞林格让我感到温暖,”作为塞林格的拥趸,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担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的日语版翻译。

中国作家苏童也痴迷塞林格,“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

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已在全球售出6000万册。《时代》周刊评论,如果有某样东西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它的年代联系起来,那就是16岁的霍尔顿(或许是他的创造者塞林格)的终极谴责:伪君子。这个词周围有一整套暧昧的伦理体系,而霍尔顿就是这套体系的哲学创始人。

少年霍尔顿的愤怒、迷惘与狂喜,跨越了时空,引起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共鸣。今年恰逢塞林格百年诞辰,守望青春的读者们再次向这位谜一般的美国文学巨匠投去关注目光,尽管,生前他是如此拒绝公众与媒体。

精装第一版《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你要是真的想听我聊,首先想知道的,大概就是我在哪儿出生,我糟糕的童年是怎么过来的,我爸妈在我出生前是干吗的,还有什么大卫·科波菲尔故事式的屁话,可是说实话,那些我都不想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事实上,塞林格本人可没有什么糟糕的童年,他儿时的生活波澜不惊,据说他跟母亲特别亲,父母和姐姐都昵称他为桑尼(Sonny,“小宝”)。外人印象中,这孩子“不苟言笑”、“彬彬有礼”,很喜欢一个人走很远的路。

“当塞林格还是个小孩子时,他在一些公共建筑的台阶上玩耍,连外地人都能马上认出这些建筑,但是他从来不知道它们的名字。”《纽约客》编辑、塞林格好友威廉·麦克斯威尔(William Maxwell)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和很多纽约人一样,玛希(Macy’s)和吉姆贝尔(Gimbel’s)两个大百货公司对于儿时的塞林格来说是有着‘神圣意味’的地标。”

1919年1月1日,杰罗米·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商人之家。塞林格的祖父是个行医的犹太拉比,他的父亲索尔·塞林格在一家进口欧洲奶酪和肉类的公司工作,他的母亲玛丽·吉里奇(Marie Jillich)来自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为了嫁给索尔,她将颇具天主教意味的名字“玛丽”改成了听上去有点犹太味的“米利亚姆”(Miriam)。

塞林格少年时代在几所预科学校学习,后又到一所军事学院寄宿。人们猜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很多描写都以此为背景。

1930年夏,塞林格参加了缅因州哈里森的威格华姆夏令营,当年他11岁,网球打得不错,还参加了夏令营里的戏剧排演,被投票选为营会的“最受欢迎男演员”。两年后,父亲将他从公立学校接出,安排去参加麦克伯尼中学的面试,那是位于纽约西64街一所收费高昂且很难进入的私立学校。当面试官问塞林格对什么科目感兴趣时,这个心不在焉、自以为是的少年“轻率无礼”地答道:戏剧和热带鱼。

塞林格确实对戏剧感兴趣,在麦克伯尼,他读书成绩平平,对学习既缺乏热情又不用功,但他参加不少课外活动:为校报当记者,在击剑队当领队,还参演了学校的两出戏剧,每次还都是反串女角。

同校好友记忆中,塞林格有种“做不合常规之事”的渴望,他喜欢独来独往,能花上多得不正常的时间一个人待着。“有几个小时,他家里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或在干什么,他只是在吃饭时出现。他是个不错的男孩,但是那种当你想叫他打扑克时却不会参加的人。”

塞林格渴望当演员,但父亲希望他继承家族生意,甚至竭力反对他在预科学校里登台演出。1934年春,学习成绩差强人意的塞林格离开了麦克伯尼,校务人员在他的成绩单上写下这么一小段:“性格:他在我们这儿的最后一年(青春期)受到了沉重打击。能力:够用。勤奋:不知此词为何。”

为了严加管教,父亲又将他送去以调教少年闻名的福治谷私立准军事学校(Valley Forge Military Academy)。在那里,塞林格的生活发生了转机,除了是第一班和B连队一员之外,他还加入了合唱、航空、法语、戏剧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