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耿:中国经济处在关键时刻

中国经济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面临的最关键、最迫切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持续增长的关键障碍是什么?能否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什么样的改革可以最好地帮助中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及挑战?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经济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面临的最关键、最迫切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持续增长的关键障碍是什么?能否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什么样的改革可以最好地帮助中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及挑战?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及相应的艰难政策选择:
中国的劳动力过剩及农民工隐性失业;
中国的剩余资本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困境;
负利率下股市与楼市的剧烈波动和泡沫;
价格管制、国企垄断及资源的浪费。

中国一个基本的国情是劳动力过剩和农民工的隐性失业。2006年中国流动农民工1.19亿,农村劳动者3.62亿,两项相加,中国有4.81亿非技术工人。这些人中许多都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或者希望换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当民工或者农民出于某种原因停止工作,并不会被官方计入失业统计数据中,就构成了隐性失业人口,也就是剩余劳动力。

当前问题的特别之处在于劳动力过剩和资本过剩的同时存在。资本过剩源自中国的净出口,体现为巨额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主要是贸易顺差),2006年达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4%,2007年已达11.3%。

尽管人均资本存量极其低,中国实质上却保持着资本过剩,并将过剩资本出口到人均资本非常富裕的美国,为其过度消费融资。对于一个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的国家,中国显然是需要资本来为其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为什么不用自己过剩的资本来雇用自己过剩的劳动力呢?

答案很简单,但却往往被忽视。中国将剩余劳动力与剩余资本有效率地结合使用来创造增加值的制度阻力太大,也就是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之间的交易成本很高。更确切地说,阻挠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根源在于资本市场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效率不高,比如存在高度扭曲的价格,包括负的实质利率及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管制。

负的实质利率使得资本的价格太便宜但获得资本的行政障碍太高 (获得信贷配给额度的交易成本太高)。要素市场的价格管制又使得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太便宜,但往往要排队、找关系才能买到。这些价格扭曲才是央行货币政策困境、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投资冲动、股市楼市波动及泡沫的根源。


央行的货币政策困境
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资本流入,绑架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不敢加息),最终导致负利率及相应的股市、楼市波动及泡沫。

中国的经常项顺差常被误认为是人民币被低估的证据,导致央行从2005年开始,放弃了1994年至2005年间实行的人民币基本上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从2005年7月至今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3升值到6.9。

但我认为汇率水平不是中国经常项顺差的根源,顺差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中国的价格管制及对环境监管不力导致的生产要素成本偏低,鼓励了出口,而不鼓励进口。出口企业过去不仅享受税收优惠,还不知不觉享受低价的土地、水、电、油、煤等生产要素。

另一个是中国的出口障碍(或称出口交易成本)由于全球供应链的高效率而大大下降,而进口的障碍(或称进口交易成本)由于居民收入及购买力的不确定性而居高不下。其中缺乏良好的医疗保险、失业、退休及社保救济制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及购买力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大,迫使中国老百姓必须保持很高的储蓄率,并不敢放开消费。而政府计划及监管部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影响到投资及消费,如许多地区对地铁、铁路、街道及社区配套设施的投资滞后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直接针对以上由于制度缺陷(要素价格管制太多、环保节能监管太弱、收入保障制度欠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滞后)而导致的进出口不平衡。通过人民币升值虽然可以间接地刺激进口、打击出口,以上制度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浪费将继续以其他方式存在,如高能耗、对环境的破坏及过高的储蓄率、城市塞车、新楼盘空置率高等现象。

更为麻烦的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资本流入,绑架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不敢加息),最终导致负利率及相应的股市、楼市波动及泡沫。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在最近一年加快,上升了近10%,导致大量的投机资本流入。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08-07-23

价格本来就不应该管制,管制了就不叫市场经济,看来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又绕回原处,多么可悲的事。

回复

2008-07-23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是不是汉奸?

回复

2008-07-23

还好啦,对中国比较有信心,楼市和股市会在相扶中实现稳定,至于币值从93就不对了,是时候稳一稳啦,

回复

2008-07-22

从来没有单纯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如果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对经济的负面作将会越来越明显。与其说中国经济处在关键时刻,不如说中国处在关键时刻!

回复

2008-07-22

放开价格管制,只怕是肖先生的一厢情愿,中国的石油、水、电等都是垄断经营,您认为放开后,他们就能回归理性吗?垄断企业能理性的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价格,而不是暴利?我认为在放开价格管制之前,应该鼓励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有竞争之后,再放开!

回复

2008-07-22

好文章!读君一文章,胜读三年书!

回复

2008-07-20

有一个论断是当然正确的,即“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的优化而导致的生产力持续上升是整个经济体系低通胀的最终来源”。劳动生产率上升时,我们要么假设整个经济体的货币总量不变,物价平均水平下降;要么假设物价水平不变,货币总量增加。总之从最深的根源上讲,效率提升本身并不必然带来通胀。 但是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升仅仅是指GDP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那么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仅仅考虑改变消费和储蓄的比例,而不需要效率的任何提高,就可以有效改变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而事实上,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高的投资率和高度货币乘数,从而引发高通货膨胀,另外很多时候还伴随着低下的经济效率(中国在刚刚过去的经济景气周期中就几乎是这种情况)。

回复

2008-07-20

三、“当生产力持续上升时,工资一定会相应上升,而工资如果普遍上升物价一定也会相应上涨。”“从逻辑上,如果支持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应的工资上涨,就是支持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应的通胀。如果只支持工资上涨,但反对通胀,就是不讲道理!”从世界许多国家发展的过程来看,生产力上升和经济的发展的确伴随着平均工资水平和平均物价水平的同时上涨。但是这一点从“逻辑上”讲得通吗?工资上涨就必然伴随通货膨胀吗? 首先,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如果是指经济效率的提高的话,那么它至少包含以下二者之一:技术的进步,社会存量资源的更优分配。生产力上升的直观反映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业率或其他表示资源配置水平的数据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全社会人均产品和服务的净增加。如果说“生产力持续上升时,工资一定会相应上升”指的是人均产品或服务的净增加,那我是同意的。但是“工资如果普遍上升物价一定也会相应上涨”的话,作者的逻辑就是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增加必然带来物价上涨,可这样一来岂不是说工资水平的增加无非是玩了个数字游戏,全社会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没变化。可见,文中的这些论断单个看都貌似正确,但是采用了混乱的逻辑体系。

回复

2008-07-20

二、我很赞同作者的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政策建议。但是其具体建议的政府放开外汇贷款和放宽跨境资本流动恐怕都并非良计,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事实上,根据《央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所谓“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办法是非常原则化的。由于每天的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而一篮子货币中各项货币所占比重没有公开,因此,央行对于汇率的控制力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央行有意改变现有一揽子货币参考的具体方式,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实际上重新紧盯美元,用汇率的实际走势来打击国外热钱,彻底打消国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平稳扭转热钱持续流入的情况。而根本不用向国际社会作出所谓“解释”或怎样。

回复

2008-07-20

“当前是提高利率的最佳时机”的说法肯定不成立。关键不是加息时机的问题,而是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该不该加息的问题。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机:一方面,负利率使得人们知道把钱放银行是亏的;另一方面,主要投资渠道的全面不景气使得公众和企业不敢贸然进行新的投资。对经济前景看淡的预期已经使得许多投资都出现了收缩。显然,与从事高风险的投资相比,持币虽然贬值,但至少不至于亏到血本无归,无以为继;在经济下滑周期来临前夕扩大战线无异于自杀。现实利率和经济预期这两种力量的较量形成了当前新的脆弱的均衡态势,房地产行业成交量骤降、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明证。如果提高基准利率,平衡的天平必然倒向经济收缩的一方,经济的硬着陆可能难以避免。 可见,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考虑全社会的预期,仅仅参看教科书就简单的认为负利率就一定要及时改变。作者认为负利率必然导致中国的资产泡沫至少在当前是完全不合适的。另外,当然作者也考虑到了利率提高将使得限制热钱流入的政策大打折扣。总之,在当前这个微妙的时候,利率应该以稳定乃至下调的操作为主。

回复

2008-07-20

我是经济学的学生,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极为感兴趣,以下提出我对本文的一些问题: 一、文中写道“问题是,央行不升利率,内地居民投资人民币资产的实质利率就为负数,这就造成了股市和楼市的波动与泡沫。”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银行利率提高显然只会导致资产实际收益率降低而非相反。另外,国内股市、楼市的泡沫的形成是在过去的几年,那几年的加息过程是明显的(虽然效果不明显),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威胁是破灭(楼市)和全面破灭(股市)可能带来的严重危机,如果现在断然提高利率而试探刺破泡沫恐怕更不利于股市和楼市的稳定。

回复

2008-07-19

要解决中国经济长期的问题,国企的改革是必须的.在这方面中国其实是在走回头路,主要表现在国营企业越坐越大,越来越垄断,使将来回头的成本越来越高.顺便说一句,中国最近几年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在开倒车,比如教育方面(表现在教育部不断想法增加自己的权力,而不是想法增加高校自主权)等.

回复

2008-07-19

我对肖博士的论述极为佩服!作为一个略懂经济学的“圈外人”来说,事实的确如此。我觉得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要以国家政策的正确性作为主导,因为在社会中存在这很多的盲目的投资者和一些纯粹以趋利为目的的投机者,导致了市场的震荡和泡沫。我们期待国家积极而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希望肖教授继续关注,我将是你最忠实的读者!

回复

2008-07-18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你不敢说出实质,那就是真正想要高速,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做到也才有可能,但今日之既得利益集团能吗,太难了,除非有普京

回复

2008-07-18

肖博士的文章太长,充斥着经济学术语,但是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没能简洁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而文章的可读性永远是最重要的。文章太长一定是个缺点,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读者的时间都是稀缺的资源,无论你的读者是普通民众还是经济学博士。得罪了,肖博士!

回复

2008-07-18

肖耿先生!!我认真阅读了你的研究材料,让我很是高兴,如果国家拿出勇气和智慧,加上有想你们一样有社会责任的真正学者一起共发展,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经济变革战争·····知识愤青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