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不完满的,乡土提供了一个完满的想象

乡土是城市的对应物,城市是人工制造的,显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人工创造的是不完满的。而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从本质的角度来说乡土就是归宿。所以尽管实际上回不去,但乡土必须存在,因为城市是不完满的,乡土提供了一个完满的想象

责任编辑:周建平

乡土是城市的对应物,城市是人工制造的,显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人工创造的是不完满的。而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从本质的角度来说乡土就是归宿。所以尽管实际上回不去,但乡土必须存在,因为城市是不完满的,乡土提供了一个完满的想象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代表作有《感伤时代的文学》《土地的黄昏》《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等学术著作,《三城记》《幻想故事集》等小说 图 / 本刊记者 梁辰

采访当天,张柠穿着宝蓝色西装马甲和黑色衬衫。西装衬衫是他的标配,有时还穿黑皮夹克。当他开口说话,是被孙郁称为“反雅化与反士大夫化的口吻”,语言浅俗幽默而不失敏锐凌厉。

城市的和乡村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气质在张柠身上安然并存,也在他的思维中各执一端,互不倾轧。来自乡村的张柠从不加入美化乡村的流行队列,用乡村的“乌托邦”来打击城市的“现代性”,相反,他讽刺那些涌入都市后大谈厌恶都市又离不开都市、热爱乡村又逃避乡村的知识分子。旅居城市多年的他也并没有忘却乡村,乡村经验和审美时刻出现在他的话语之中,“我对城市经验的描述和判断,带有乡土经验的印记。”

在张柠那里,城市和乡村确乎是两个对立物,但同时也是互为映照的参照物,透过这对镜像,他发现了很多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容易忽略的东西。

以前做专栏作家和学者时,张柠习惯把城市和乡村中具象的东西进行抽象提炼和理论概括,现在,则在一种“倒行逆施日未晚”的心态下,尝试“逆向”的思维,把多年对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思考以具象的方式,借由一个“80后”青年展现出来,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城记》,今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三城记》是文学小说,也是张柠多年哲思和理论的形象结晶,写我们身边的城市生活,写他对城市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无法适应的城市

在城市生活的人,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孙少安也焦虑不安,那更多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和尊严的缺失。如今的城市人没有物质匮乏的问题,焦虑和不安却没有减少,其中有对快节奏的不适、对压力的不适,张柠在《三城记》中揭示了另一种不适——对城市本身的不适。

对于外乡人来说,对城市的不适是天然的,张柠自己就经历过,“现在,我突然来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却感到无所适从,曾经在我们想象中出现的现代生活,在这里仿佛已经变成了现实,再加上中国特色的农民式的问题,那简直是相当的‘后现代’。”

正是因为经历过从乡村到城市的不适,他才在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仅看到乡村叙事,还看到他们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温翠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