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深圳,而学校在香港 ——《过春天》背后的跨境学童与双城故事

“以16岁的(女主角)佩佩作为切入点,我想深深地在这个时代切一刀,切出这个时代的横截面。”

责任编辑:邢人俨

《过春天》以深港跨境学童为原型素材,主人公是16岁的“单非”女孩佩佩。为了赚钱去日本看雪,佩佩偶然加入了一个“水客”团伙。(片方供图/图)

1990年,6岁的白雪从兰州出发,随家人移居深圳。途经广州,她被震撼了:“这是日本吗,好繁华,跟内地城市完全不一样。”

辗转到了深圳,父亲单位周围却是稻田和水牛。在多雨的南方,行人经常两脚泥泞。而深圳对岸的香港,已是国际大都市。当时白雪能接触到的“香港”,是翡翠台、本港台里的香港电视剧和古惑仔,以及“进口”的香港食品。

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全市中小学生欢送驻港部队官兵进驻香港,那一夜下着倾盆大雨。人群中,小学生白雪浑身湿透,却激动不已。此后,深圳居民可以方便地进出香港,白雪有时也和父母去香港购物。

2015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硕士的白雪听说,每天三万多名深圳学童跨境去香港上学,往返于两点之间——他们的家在深圳,而学校在香港。跨境学童是内地人赴港生子的“续集”,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尽管这个群体就在白雪身边,此时却一下子触到了她的创作神经。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统计,跨境学童的数量逐年增长,2010年有9899人。到2017年,深圳边防检查总站的数据显示,深港跨境学童人数已达三万人。

经过两年多的数次寻访,白雪把跨境学童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最初的片名叫《分隔线》,她一直不太满意。“在我的认知里,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白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跨境学童能在那里适应,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出口。”

电影拍完后改名为《过春天》,源自“水客”(注:往返于内地与港澳地区进货买卖的人)的一句暗语——“水客”出发去“走水”(注:进货),会对同伴说一句“我去‘过春天’”。白雪觉得“过春天”莫名贴切,还带着点诗意和惆怅。

2018年,《过春天》被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Discovery单元选为开幕影片,获评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最佳影片,还入围了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温翠玲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