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资产保增值的两难现实

“它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客观存在,但大家都假装看不见。”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秘书长刘文华认为,慈善资产保增值在公益界很尴尬。

责任编辑:张玥晗

做慈善、用于做好事的钱如果用来投资,投资盈利应该怎么用?亏损又该怎么办?身披“道德光环”的基金会,在利用募集得来的慈善资金投资时,会有怎样的选择?(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7日《南方周末》)

“它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客观存在,但大家都假装看不见。”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秘书长刘文华认为,慈善资产保增值在公益界很尴尬。

慈善资产能不能投资,对公众来说,是一个陌生又有争议的话题。

做慈善、用于做好事的钱如果用来投资,投资盈利应该怎么用?亏损又该怎么办?身披“道德光环”的基金会,在利用募集得来的慈善资金投资时,会有怎样的选择?

2019年1月1日,《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管理暂行办法》)落地实行,该办法取消了慈善机构购买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的限定,在投资上,鼓励基金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同时为慈善组织的保值增值行为划定了范围,明确了底线和红线。

而对中国的多数基金会来说,也提出慈善资本投资的新挑战。据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统计,2018年中国基金会数量将近7000家,管理着数千亿规模的资金,但很多基金会都任凭慈善资本长期躺在银行吃利息。善款应如何使用才能做到“合法、安全、有效”,更多中小型基金会的投资该怎么管,如何让更多投资的灰色地带现形,也是摆在捐助者、管理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待解难题。

不会投?不想投?

“它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客观存在,但大家都假装看不见。”与南方周末记者交流慈善组织投资保值增值的话题时,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秘书长刘文华脱口而出,公益界,投资话题地位尴尬。

近年来,公益行业会议上专门讨论投资主题的活动很少,公开登载的投资案例也较少,这一话题被业内人士有意无意地忽略。

2019年1月,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在北京成立,由南开大学基金会等8家机构在北京发起,该论坛发布了《中国基金会投资报告2018》。

该报告显示,全国净资产排名TOP50的基金会,29家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