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 ——童寯书写《东南园墅》的半个世纪

童寯始终相信,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逻辑。他断言:“中国园林必不见有边界分明、修剪齐整之草坪,因其仅对奶牛颇具诱惑,实难打动人类心智。”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苏州拙政园小飞虹廊桥雪景。“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少见的廊桥,其形宛如飞虹,故以为名。它既是连接陆地和水面的通道,又构成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经典景观。(浦睿文化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7日《南方周末》)

童寯始终相信,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逻辑。他断言:“中国园林必不见有边界分明、修剪齐整之草坪,因其仅对奶牛颇具诱惑,实难打动人类心智。”

祖父童寯去世时,童明15岁。他知道祖父是厉害的建筑师,但不清楚他在做什么,“他写的那些东西究竟是为了什么”。

童寯曾与同行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并称“建筑四杰”。他早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回国后设计了南京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首都饭店等重要的建筑。

园林是童寯的兴趣所在。1937年出版《江南园林志》时,他已经在数年中利用周末遍访江南名园。同年,他应林语堂主编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之约,撰写三篇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专门介绍中国园林的那一篇却未获发表。这样的文章,童寯一直写了许多年,有些同样未能出版。

直至晚年,童寯得以将那些英文文章结集成书,题为《东南园墅》。1982年,童寯因膀胱癌病重入院,转诊北京,每天在病床上坚持订正《东南园墅》等著作的书稿。打点滴时,他嘱咐医生们:“你们打我的脚,别打我的手,打我的手,我就不能写字了。”

1983年3月,童寯没法写字了。他在病床上口述全书结尾,由童明的哥哥童文代为记录,一同完成《东南园墅》。它的成书时间经历了漫长的50年。

童寯与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并称“建筑四杰”。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参与国民政府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建筑设计。童寯也是近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第一人,著有《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等作品。(资料图/图)

《东南园墅》完成两周后,一个中午,童寯的病情骤然恶化,童文正在病床旁边。“当时爷爷的眼神特别绝望、挣扎,不肯去的状态,并不是怕死的感觉,仿佛在说怎么突然就走了,有一堆书没有弄完。”他把当时的情景转述给了童明。

到了1986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正流行,童明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报了数学专业。表格上交不久,童明接到三爷爷童村的电话。三爷爷严肃地提出要求:一定要将专业改成建筑!他希望,家族最小的孙辈能继承哥哥童寯未完成的事业。

1993年,童明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拿到硕士,开始帮助出版社整理童寯的文集。梳理祖父留下的大量手稿、笔记时,他慢慢地了解了祖父的志向。他现在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继承了祖父的事业。

2018年10月,童明重译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