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绞综,机台只能织绸缎——被遗忘的香云纱回来了

香云纱是一种蚕丝面料,凉爽透气、不黏身,曾经是岭南常见的夏季服装面料。

责任编辑:邢人俨 宋宇

(梁淑怡/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12月不是晒莨的好时节,工人们还是抓出太阳的机会开工。温吞吞的冬季阳光下,草地上铺展开330匹15米长、1.2米宽的布匹,每隔一米用长竹竿压住,花花绿绿一大片。

2008年,佛山市顺德区以“香云纱染整技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丽的晒莨场景自此出名。不过现在晾晒的是印花布,并非名头响亮的香云纱,天气不好是无法晒纱的。

香云纱是一种蚕丝面料,凉爽透气、不黏身,曾经是岭南常见的夏季服装面料。传统香云纱一面黑色、一面咖啡色,“双面异色”效果即来自独特的晒莨技艺。纱布先被薯莨汁液反复浸染,再由珠三角的河泥涂抹于正面,两者反应后形成两种颜色。

阳光、风向、水分和河泥等自然因素变动不居,使每一匹香云纱的色泽都有所差异。香云纱的颜色并不起眼,只有对着光,隐藏在深色中的图案才得以显露。“这种花纹是很隐约、内敛的。”冼达峰从这种工艺品联想到了广东人的性格。他是一家香云纱店铺的老板。

这些被称为“扭眼通花”的镂空提花使香云纱凉爽透气,给它带来独特性。香云纱也被称为“莨纱”,与姐妹产品莨绸都历经晒莨过程,但后者没有镂空提花。香云纱的生产过程格外漫长,一台机器一天只能织15米左右。晒莨有14道工序,历时一两周,逢阴雨天就无法开工。最后,制作完成的香云纱还需存放半年,才能够使用。

这只是香云纱故事的开始,它的经历足够漫长和波折。

第一次亲眼见到“扭眼通花”

1980年代是崭新的,香云纱却陷入了落寞。随着的确良等多种化纤原料大量涌入服装市场,晒莨厂的生产重心转向莨绸。香云纱的坯料白坯纱无人织造,织造工具和技术渐渐被遗忘。

2010年,青年冼达峰在现代化的电力织机上织出白坯纱,随后在自己位于佛山市的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