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再读康桥 ——纪念《再别康桥》发表90周年

谨以此文纪念《再别康桥》发表九十周年。

责任编辑:朱又可

2018年12月12日,我与英国汉学家艾超世(Dr. Charles Aylmer)先生约好上午十点在剑桥大学见面。清晨街面上步履匆匆的行人,手中大多端着冒着热气和香味的咖啡与面包,从各个方向往圣潘克拉斯车站走去。坐火车从圣潘克拉斯站到剑桥站,一小时内即可抵达。在接近零度的气温下,步行抵达剑桥大学图书馆时我还是汗流浃背。

剑桥站(资料图/图)

卡特里娜女士(Dr. Katrina Dean)和艾超世先生了解我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准备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手稿和其它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与诗人的手稿,布置了一场精致的小型展览。转眼已是正午时分。艾超世先生建议我去看看不远处的徐志摩先生诗碑,“我知道中国人来大多都想去瞻仰。”但是我没有着意去拜谒诗碑,也没有特地寻访康河(今译剑河),因为来剑桥前没有备好旅行观光的心情。

世事往往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在一条静河之畔小憩时,手机定位忽然显示出River Cam的名字,原来此时此地,我见着的就是康河,徐志摩先生代表作《再别康桥》中描写的主角。康河很长,流经剑桥的一段闻名于世,记得徐志摩先生认为其精华在于The Backs(剑桥后园),尤其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环顾四周,我所处的这一隅却显得那么平凡,它虽距离赫赫有名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不远,但幽静而天然,似鲜有访客。两岸生长的茂盛野草显然未经修剪;寒风拂过水面时微微带起波浪,却看不见河底的水草。波光里依稀映出的是对岸古老建筑的倒影。

这个季节,虽未到徐志摩眼中适宜“鉴赏的时辰”——春天,但也并没逢到他笔下英国冬季“连绵的雾盲天”。康河不美吗?美。但此地此景,相信在英国就有许多可以媲美者。带着疑惑我立在河边轻轻地诵读了一遍《再别康桥》。轻轻地,只这一遍,忽然使我领悟了诗中“轻轻”的寓意和诗中的康河之美。这一隅,这一刻,我观察到自己正情不自禁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为的是不惊扰这座知识的圣殿,不惊扰这些宁静肃穆的砖瓦和兀自流淌的柔波。做学问——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一定是冷清而寂寞的。我也相信普鲁斯特所说的“真正的作品不会诞生于明媚的阳光和闲谈,它们应该是夜色和安静的产物”。在《再别康桥》诗中,众人皆谓“轻轻”是离愁,是不舍,是无奈,是依恋,在我看来,这“轻轻”似是对心中理想求学之地的崇敬,对真理的敬畏,对自身渺小的谦逊认知。

著名的康河(今译剑河)的一段,临近数学桥(资料图/图)

剑桥校园里的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