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大时代的文学选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己是新锐作家,这两年他连续出版了《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闲散文章”,写作夹杂在“会议室”与“山丘”之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衣饰光鲜得体,在人头众多的现场,总能轻松将他区别开来。他的文字同样充满辨识度,被称为“敬泽体”。作为“前批评家”,他为我们描述了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文学风景。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创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己是新锐作家,这两年他连续出版了《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闲散文章”,写作夹杂在“会议室”与“山丘”之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衣饰光鲜得体,在人头众多的现场,总能轻松将他区别开来。他的文字同样充满辨识度,被称为“敬泽体”。作为“前批评家”,他为我们描述了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文学风景。
1978年,我14岁。即使我当时还小,生活在石家庄那样的城市,也能够感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化。
上初中的时候,我母亲已经开始给我规划今后怎么办了。她说,不能下乡,下乡很苦,要找关系,想办法当兵。结果高考恢复了,不必下乡了,也不必想着走后门当兵了,那就考试吧。
高考很紧张,竞争是在那里摆着的,录取率比现在要低得多。但那个时候应试教育没那么发达,再紧张也不如现在紧张。我是石家庄二中的学生。高考成绩公布那天上午,我们学校的老师开始传,全省第一名可能是在咱们学校,他们很兴奋,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