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行动的批判者

“其实,谈建筑的审美,不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房子。人和建筑在一起的关系就特别好看,你看他们坐在门口剥毛豆就特别入画。”

责任编辑:宋宇

王澍(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创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其实,谈建筑的审美,不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房子。人和建筑在一起的关系就特别好看,你看他们坐在门口剥毛豆就特别入画。”

锋利如刀的王澍一直被视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异类”,剑走偏锋的怪才。这位自封的“业余建筑师”,于2012年获得了被视为行业诺奖的普利兹克奖。

王澍仍然批判、行动,投身于中国当下的“新乡村建设”,试图从中摸索出一条保护、抢救和延续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可行道路。而在高校围墙内,他也在推动关乎“中国当代的本土建筑学”的教育变迁。

2013年2月14日(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短短二三十年功夫,中国人连院子都不需要了”

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共同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自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文村改造项目。

位于浙西偏僻山区的洞桥镇文村,源自王澍2012年接下当地“富春山馆”设计项目时提出的条件。他希望选一处村落做乡村改造试点,以抢救中国江南乡村的传统建筑。

一直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乌尔里卡
回复

乌尔里卡

2019-02-17

歌里说: 溪的美 鱼知道; 山的柔,风知道。 ————王澍就是那鱼、那风。

马源芳
回复

马源芳

2019-02-17

根植中国本文化渊源底蕴,让建筑恢复传统意义上的生气,而不只是格子楼大车库。现代文明有优点,但古代传承数千百年历练的东西,那也可能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文化人的批判性带着自省,同时也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