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电影《流浪地球》怎样从无到有

“相比海洋文明,在东方文化里,对故土和家园的感情更深,同时,地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人类全部的生活、文化和历史。”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故事的核心设定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生存危机,为寻得一线生机,科学家想到了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流浪地球”计划。(片方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7日《南方周末》)

“相比海洋文明,在东方文化里,对故土和家园的感情更深,同时,地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人类全部的生活、文化和历史。”

2014年11月,经主管部门的“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选派,郭帆和宁浩、陈思诚、肖央、路阳五位青年导演前往美国,观摩学习好莱坞电影工业。到了好莱坞,郭帆就明白了此行的目的。“我们还在吭哧吭哧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开法拉利了。”在短暂的学习期间,郭帆看到了中美电影工业水平的差距。

学习结束,派拉蒙公司为远道而来的中国学员组织欢送会。在会上,郭帆问美国同行看不看中国电影。对方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看,因为我们不看字幕。他心里难受,许下愿望:“五到十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

四年多之后,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将于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公映。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核心设定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生存危机,为寻得一线生机,科学家想到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疯狂计划——“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有资格称为“硬核科幻大片”的电影。事实上,改革开放后中国很快出现一批科幻电影,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也有人将中国科幻电影的脉络追溯至1938年的《六十年后上海滩》,1963年的《小太阳》。显然,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科幻大片。

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自此掀起科幻IP热。《三体》《球状闪电》等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项目纷纷立项,媒体不断讨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但年年落空。除了《流浪地球》,上述电影的进展还是谜。刘慈欣曾透露,项目一直在进行中,只是需要时间。

《流浪地球》成为了第一部。

“这部电影势必会载入中国电影史册,毫无疑问。这远甚于票房意义。今年的票房一定会超过去年,明年的会超过今年。2014年票房最高的是哪部片子,你想得起来吗?但你要说中国‘硬科幻’,立马会想起《流浪地球》。”电影主演李光洁对南方周末说。

投入《流浪地球》之前,有好莱坞的公司找到郭帆,拍青春爱情都市题材,很简便,只需要把好莱坞的版权拿到中国。但郭帆觉得,中国不缺这种类型的电影,再努力也无法真正影响中国电影工业。

美国人似乎仍然不看字幕,但好莱坞已经学会如何拍摄为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接受、令中国观众亲切的电影。郭帆看到了问题所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与西方电影也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比例是5.5∶4.5,如果变成四六开,那么大量资本会涌向好莱坞,中国电影越来越少人投资。”

电影简化了原著小说的人物关系,刘启与家人的关系成为主要线索。图为刘启前往地表参与拯救地球工作。(片方供图/图)

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