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眼楼里看威海卫

威海卫没能成为“第二个香港”,它的境遇,绝非仅仅是一个古老东方帝国轰然崩塌中迸裂的碎石,也不仅仅是一个已经开始衰落的殖民主义国家左顾右盼的应对之举。

责任编辑:杨嘉敏

外观有点萌、内里故事多的威海四眼楼。(张亚萌/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威海卫没能成为“第二个香港”,它的境遇,绝非仅仅是一个古老东方帝国轰然崩塌中迸裂的碎石,也不仅仅是一个已经开始衰落的殖民主义国家左顾右盼的应对之举。

网络上一直流传,威海的四眼楼是撒切尔夫人的出生地。瞎说,人家正根儿是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Grantham)生人。

从海源公园逶迤向南,在环海路沿东山路方向行进,从黄泥沟车站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入口拐进去,就是四眼楼,作为威海老洋房的典型代表,它无甚惊艳,却尚可一观。这座坐北朝南、高约17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的三层石木结构建筑由泰茂洋行所属的威海卫地产公司最迟于1904年建成,为长期在上海担任股票经纪人的英籍犹太人约瑟夫·拉哈明·伊莱亚斯(J. R. Elias)所有,后来逐渐成为旅居威海卫的英籍人士的聚会场所。

四眼楼与威海卫学校、英国领事馆、六角楼、宽仁院、小红楼、泰茂洋行等同属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留下的老洋房建筑。这些异域风格鲜明的房屋,散落在今天威海北山路、育华路、东山路、环海路、合庆湾北岸以及刘公岛上,于绿树红花掩映之下,不经意之间跃入游人视线,又能显露出另一个时代的底色。

1930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与英国驻华公使蓝浦生(Miles Wedderburn Lampson)签订《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1931年,作为中国以和平方式收回的第一块租借地,威海卫建起“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这座白色大理石纪念塔高32英尺,象征“防海的健将”被英国租占的32年。32年前的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一日,庆亲王奕劻和总理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在北京同英国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 MacDonald)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水面和全湾沿岸10英里以内地方租借英国(后续租刘公岛10年)。

租借威海卫之后,英国以殖民地模式经营此地,西方城市及建筑文化亦开始于此渗透。1902年前后,英方在租借区兴建爱德华港商埠区,至20世纪20年代末,商埠区已形成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