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者花总:挣脱那个名为“英雄”的壳
《杯子的秘密》发出后,花总回福州避风头,住宿的过程“像做贼一样”,陈龙耀帮他预订办手续,他进门后直奔房间,避免接触酒店工作人员。
余飞则拜访了他的父母,临走时,叔叔阿姨将他送到楼下,叫他有空劝劝吴东,不要再去做这些事,安安稳稳地生活。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24日《南方周末》)
《杯子的秘密》发出后,花总回福州避风头,住宿的过程“像做贼一样”,陈龙耀帮他预订办手续,他进门后直奔房间,避免接触酒店工作人员。
余飞则拜访了他的父母,临走时,叔叔阿姨将他送到楼下,叫他有空劝劝吴东,不要再去做这些事,安安稳稳地生活。
“我都快被那篇洗稿文搞得抓狂了。”本以为,2018年那场五星级酒店杯子风波将随时间平静下来,结果有一天,知名网友花总惊恐地发现,朋友圈里有七八十人转发了同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
在文中,他成了英雄。他募捐,支教,卧底,鉴表,写《装腔指南》,扒皮“世奢会”,揭露酒店卫生乱象,做着“有益于社会却讨不到半点好处的人”。
2018年11月14日发布的偷拍五星级酒店客房卫生的视频《杯子的秘密》,让花总的微信好友人数破了千。一些朋友开始写文章回忆他的过往,“就感觉这人已经挂掉了一样”。越来越多自媒体以他为主人公,加工他的事迹,转换为十万加的点击。
四十岁这年,花总没能不惑,反而遭遇了一次更严重的“人设”(人物设定)桎梏,让自己陷入迷茫。
“我说那不是我,那谁是我?”网络和现实的边界再一次被打穿,大众眼中的花总,亲友眼中的吴东和真实的他相互碰撞,人物性格更多的是全然不同。
时无英雄,于是人们将他困在一个名为“英雄”的壳里,而他想挣脱。
被打穿的保护壳
花总被“特殊对待”了。
2019年新年过后,他和朋友在北京一家酒店餐厅吃饭,后厨拿着酱油瓶绕出来,服务员抹着隔壁的桌子。两人用餐,五六个工作人员站在不同角落忙碌。他意识到,他们是“看热闹来了”。
入住的客房放着一罐饼干,他吃了几块,第二天罐子马上被补满。床上摆着软枕头——他的睡眠喜好被专门记录下来。如今到任何酒店,他都会被认出来。
一个超过2000天以酒店为家的人,理应被当作“消费者”,却被定义成了“暗访者”。
跟绝大部分中国网民一样,吴东小心翼翼地躲在自己的ID“花总丢了金箍棒”背后,以此作为保护壳。但在几次“英雄事迹”后,花总躲不过去了。
如今他成天躲在自己的微博小号背后卖萌,试图消解大号的苦大仇深。事实上,两个号的人设都无法体现真实的他。
他常用小号搜索自己的ID,又对细节耿耿于怀。100条评论里,哪怕有98条好评,他也会更在意余下两条恶评。他介意被说“自我炒作”,也介意被当作“虚伪冷漠的上等人维权先锋”。
网络和现实的边界第一次被打穿,是在七年前的新周刊新锐榜颁奖典礼。
台下嘉宾里坐着一名戴着口罩的怪客,主持人华少念出获奖者的名字——吴东。真名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被暴露在大众面前,他不知所措。登台的刹那,他想,既然名字都被公布了,样子也没必要藏了,于是摘掉了口罩。
拿奖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他右手握着奖杯,扭头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