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登上月球、到过中国的“丁丁”90岁了!他其实是一名记者

他头顶一撮黄毛,总有一只小白狗伴随左右。

他是一名记者,却从不为码字发愁,整天干侦探的工作。

他机智、勇敢、善良,斗过国际贩毒集团,还捣毁过伪钞团伙。

他在非洲、美洲和中国都留下自己的脚印,甚至成为了登月第一人……

他叫丁丁,刚刚迎来了自己90岁的生日。

1929年1月10日,比利时漫画家乔治·雷米(笔名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历险记》在《二十世纪报》上首次连载。从那时起,丁丁和他的小狗“白雪”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了20多次全球历险。

丁丁诞生的那个年代,正是记者们开始拎着箱子在全世界奔走的时候。他们当中有的人跳上开向西伯利亚的火车,有的人登上驶往南美的轮船,奔赴地球上一个个热点地区。在这些记者的笔下,读者们开始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地球渐渐变得越来越小。

1953年,《月球探险》中的丁丁“登上月球”,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早了16年。

1934年,埃尔热决定让丁丁前往中国历险。

然而,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他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普遍存在着偏见,以为那时的国人都留辫子、裹小脚……

就在埃尔热左右为难之际,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指导神父戈塞把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张充仁介绍给了他。从此,两个同样是27岁的年轻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深厚友谊。

年轻的埃尔热与张充仁(右)合影。

张充仁不仅把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还原给埃尔热,还教埃尔热中国画的技巧,他本人也成为了《蓝莲花》与《丁丁在西藏》里“中国张”的原型。

张充仁是《丁丁历险记》“中国张”的原型。

《蓝莲花》从1934年至1935年在报纸上连载,引起很大轰动。它被认为是埃尔热第一部“大师级作品”,而且成为当时揭露日军侵华罪行、争取国际声援的武器。

在《蓝莲花》里,所有中国字都出自张充仁之手。张充仁通过漫画中的所有条幅和广告牌表明自己的愿望,如“打倒帝国主义!”等。

1935年,张充仁毕业回国,由于相隔万里,加上战火纷飞,他与埃尔热失去了联系。但埃尔热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中国张”,并在《丁丁在西藏》中,表达了对挚友的寻找和牵挂。

1981年,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终于得以重逢。在布鲁塞尔机场,两位老艺术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诚然,丁丁不会耍天马流星拳,也无法变形成汽车,既没有阻挡一切攻击的美国队长盾牌,更不能下海征调亚特兰蒂斯大军。他所有的帮手不过是阿道克船长和小狗“白雪”,同时还要照顾向日葵教授和两个笨蛋侦探。

《丁丁历险记》主要角色模型。(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但是,他集正义感和冒险精神于一身,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屡屡不顾生命危险营救他人;他身材瘦小,却擅长与形形色色的坏人周旋,总能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化险为夷,最终战胜敌人;他还是一名和平主义者,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对待失败的对手也充满宽容和人道。

1939年出版的《奥托卡王的权杖》影射了德国纳粹主义。

也正因如此,《丁丁历险记》问世以来,备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先后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版本,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丁丁影响了好几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少年儿童,陪伴他们一起遨游世界、增长见闻、共同成长。


这是1月1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尔热纪念品商店拍摄的《丁丁历险记》漫画。(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1964年,埃尔热在《致丁丁的信》中写道:“有一段时间,年轻时代,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你这样的人。”

事实上,全球不知有多少人在年轻时拥有着同样的理想。

2019年,“80后”的最后一批也迈进了30岁的门槛。

当岁月划过,不知你是否还保有着当时你对世界的那份好奇呢?

1月1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街头,一名行人从一幅庆祝《丁丁历险记》诞生90周年的海报旁走过。(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监制:李大伟

记者:潘革平

视频:郑江华 韩冲 赵宇超

编辑:金正 鲁豫

剪辑:董慧莹(实习) 王楠(实习)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