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尹春龙: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

“我是用生命在救人”,他强调着。不过,怎么那么拧巴呢——见到父亲和老家来的人,他一本正经地说普通话;见到那些外地来的记者,他又改成了方言。

责任编辑:张捷 实习生郭丽萍 王霞

尹春龙想做英雄,他拿什么做英雄?一双蒲扇般的大手,和一条命。

 “中央电视台的人说,我可能会入选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尹春龙和父母说起这个,语气中带着些许谨慎。

前些天,他嫌原来的小灵通信号不够好,添置了新手机,入了联通的网。他不想漏掉好消息。

因为在废墟里挖掘的时间太长,呼吸系统出了问题,6月中下旬,尹春龙住了十几天医院。“我是用生命在救人。”咳嗽轻一点的时候,他就与病友讲自己的故事。在整个地震救援中,他觉得自己做了许多别人根本不敢做的工作,不可替代的工作。

6月底,该出院了。非常不情愿地,他要回到那个与窝棚没什么区别的家。

坐在门口的马扎上,他望着右边不远处的四个种香菇的大棚,过去,大棚下扣着他的一切,将来,是不是依旧如此?

身后七八十米处,是一个铁路货运站,不断有长长的火车开过,咣当咣当,大地随之抖动,就像地震的那个下午。

“我敢拼命,肯定能立大功”
5月13日那天早晨起,龙龙失踪了——龙龙是尹春龙的小名。

他对父母说去商店买点东西,然后就几天几夜没有消息,还带走了家里仅有的4000元现金。出走的前一天下午,破败的棚户里的家什咣当咣当地响了一阵,像是火车开过。意识到地震之后,一家人也没怎么惊慌,房顶只是几根木棍和塑料布搭起的,不至于砸死人。

尹春龙没去商店,他租了一辆车,从成都郊区的双流赶到都江堰,车费370元。

扒废墟,抬伤员,尹春龙忙了一阵,对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怀疑,这不是他要做的“大事”。当救援工作结束,尹春龙曾对本报记者说起,在这个社会,他除了卖苦力,没别的希望,而辛苦了多年,生活却没发生太大改变。这个生于1988年的年轻人说:“我更喜欢毛泽东的时代。乱世出英雄,在战场上,我敢拼命,肯定能立大功。”

对于轰轰烈烈,他实在是太渴望了。

“我听说映秀那边比都江堰严重多了,我要去救人,一定要亲手救出活人来。”5月13日下午,尹春龙只身前往映秀。很少有志愿者是独自行动的。“路上到处是塌方,还有石头在往下滚。我走得好快,一路上超过了武警部队,超过了‘铁军’。他们带着装备,我什么都没有。”

他大踏步地跑向大山深处,跑了十多个小时。这样的奔跑,是那么熟悉,而且完全算不得什么。仅仅几个月以前,刚满20岁的他也是这么在丛林深处狂跑的,他记得自己跑了三天三夜——女朋友和他突然分手,天在一瞬间塌了下来。他不够高大英俊,又始终未能如愿做成“大事”,他猜想女友失去了耐心。“那是我的初恋。唉,比要了我的命还难受。”

现在,尹春龙决绝地跑向映秀,心里想,有多少受难的人在等着他的出现。他并不知道,一个奇迹也在等着自己。还有一个无法预知的“巨大冤屈”也在等他。

尹春龙有一双与他1.60米的身高很不相称的、蒲扇般的大手,肤色暗红,手指粗壮。5月16日,这双手攥着一把短镐,出现在映秀湾水电厂一处高高的废墟上。听人说,这里原来是电厂的一座八层办公楼,刚刚探测出,里面还有生命迹象。来自青岛、上海等地的消防队员,本来已经放弃此地了,如今又匆忙赶回来,希望与幸存者一起创造奇迹。

尹春龙同样希望成为创造奇迹的那个人。

差不多有三条救生通道先后被开掘,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侧翼的。在它们接近虞锦华的时候,却被迫停下来,消防官兵的意见是,情况复杂,过于危险,还要再想办法。

这时,尹春龙钻进其中的一条通道,挥动短镐,开始了孤胆英雄式的人工挖掘。

他要始终匍匐着,一下一下地刨开水泥与砖石,砸断钢筋,不时有余震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