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专厂们”的十年:消亡、转型或融合

十年过去,红专厂、TIT、琶醍三座广州标志性创意园迎来不同命运,预示着旧工厂改造创意园的三种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周建平

十年过去,红专厂、TIT、琶醍三座广州标志性创意园迎来不同命运,预示着旧工厂改造创意园的三种发展路径

红砖厂 图 / 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提供

廖英记得,红专厂创意园(以下简称红专厂)各大艺术馆门口的人群是从2014年开始减少的。2009年红专厂建成起,她就在大石馆当清洁工,隔壁是RMCA当代艺术馆,墙上隔一段时间会贴一张她不认识的艺术家海报。2014年以前,每到周末,年轻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展馆门口排得老长。和人群一起减少的是她的年终奖,以前能拿三四千,现在已经没了。

十年间,她至少听过周围三次频繁讨论“红专厂要拆掉”,曾经的惊慌换成现在的不屑一顾:“拆拆拆,十年八年了他们都还没拆出来。”

但这次,似乎不再是“狼来了”。

同期建成的TIT创意园(以下简称TIT)曾经也面临同样的境遇,2013年6月公布的海珠生态城控规和文化设施“四大馆”的选址规划,TIT位于南中轴线上,规划显示是绿地。

TIT前身是广州纺织机械厂,改建后一度以服装文化为主题。2013年微信以腾讯的名义进驻。2016年,TIT股东方负责人谭亚羡向媒体表示,TIT园区体量小,纯粹做服装秀,硬件条件慢慢会落后于新港西布匹市场,存在转型必要。当年,微信在园区的说服下愿意露出身份,陆续形成科技生态,吸引了有赞科技、拼多多、蘑菇街、唯品会等公司进驻。

梦吧的老板何生正在珠江对岸、五公里之外的琶醍创意园(以下简称琶醍)准备新一天的营业工作。作为几乎与红专厂同时改造的工业园区,琶醍一直凸显原型珠江啤酒厂的特色,大力发展酒文化。酒吧是这里最常见的店面。梦吧曾在琶醍一楼,正对发酵筒仓,一个月至少有两次发酵。一进入琶醍,大麦发酵的香味直扑进鼻子。角落有比人还高的啤酒罐,拍照的行人没断过。

2014年,琶醍成为有轨电车的其中一站,底层大量临江店铺拆迁转移到二楼。琶醍因有轨电车修建工程停业一年,再度营业后,状况已大不如前。琶醍的运营方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在一系列计划中,“融合”成为重要的课题。

这三个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因地处市中心、定位各异,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成为广州2009年一批旧工厂改造的样本。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开始兴办一系列洋务企业和军事工业。1920年,广州老城区周边开始兴办工厂,近代工业逐渐兴起。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广州市建设了一批工厂,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工业区。工业对运输依赖性强,这些工业区集中在交通便利的芳村、荔湾、天河和海珠区的珠江水域沿岸。

经历数次产业结构升级,当初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工厂因城市扩张面临搬迁,厂房成为历史留存。20世纪90年代,全国推行“退二进三”政策,2008年,保留旧厂房、保留原绿化带,引入设计师、艺术师对空间进行“整旧如旧”的改造一度盛行。广州市政府与相关企业联合,利用旧厂房等原有工业设施进行改造,开始了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红专厂、TIT、琶醍正是于“创意园热”中成型的。

在十年的发展中,它们迎来了不同的命运,似乎也预示着旧工厂改造创意园的三种发展路径。

游客在红专厂观看展览 图 / 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提供 摄影 / 孙农

红专厂的最后时刻

生产出世界第一罐豆豉鲮鱼罐头的鹰金钱食品厂(广东罐头厂,以下简称鹰金钱)在2008年迎来了搬迁的命运。1893年,广州广茂香罐头厂生产出世界第一罐豆豉鲮鱼罐头,1912年,该厂在香港注册“鹰金钱”商标。1958年,广东罐头厂正式落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随着经济的发展,厂区内原有的苏式建筑及结构已渐渐不能满足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加上“退二进三”政策,厂方决定将厂房由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