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 一块煤炭的转型之旅

2005年,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循着一块燃烧中的煤出发,回溯它从挖出、运输到燃烧的辗转路线,试图在这条复杂的链条中,提供一个与煤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这是煤炭“黄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产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环境治理、金融缩紧的合力下,煤炭产业遭受夹击,从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都在艰难转型。

责任编辑:汪韬

延庆区老白庙村“煤改电”宣传标语,按延庆区政策,“煤改电”人家可享受设备补贴,电价亦有优惠。(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2005年,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循着一块燃烧中的煤出发,回溯它从挖出、运输到燃烧的辗转路线,试图在这条复杂的链条中,提供一个与煤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这是煤炭“黄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产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环境治理、金融缩紧的合力下,煤炭产业遭受夹击,从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都在艰难转型。

2019年的第一天,北京市区最低气温零下9℃,空气优良但能见度一般,看不到远山。

不过,北京延庆区西屯村村民马福泉感到,这个冬天的雾霾天数好像又少了一些。老马的理解是,“为了环保,普通人也得付出点代价。”即便享受了补贴,为了达到同样的取暖效果,从散煤改烧煤球,一个冬天他得多掏两千块钱。

2018年,北京平原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无煤化”,这可能也是西屯村用煤炭取暖的最后一个冬天。老马也许渐渐连煤球都不能烧了,延庆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办地,赛区周边也将“无煤化”。

曾经的煤炭“黄金十年”里,煤场、卡车再到煤矿,人人都能喝一勺肉汤,利益逆着老马家的暖炕上滚;而今,尘肺病、超载事故乃至雾霾……负面影响顺着煤矿扬起的烟尘下行。

在去产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环境治理、金融缩紧的合力下,煤炭产业遭受夹击,从高峰一路下跌。2018年1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2019年,煤炭消费比重要下降到58.5%左右。和2013年相比,下降了将近十个百分点。

“富煤、少油、贫气”的资源禀赋下,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每个人都在艰难转型。

白色装置为运煤卡车的环保设备。(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图)

“2019年基本不可能挣钱”

刚过立冬,马福泉就一次性攒了十吨煤球。“一麻袋煤是50斤,一天要烧6麻袋。”

散煤是不规则的大煤块儿,烧起来浓烟滚滚,呛人,但“温度起来得快”;煤球则像黑色的大馒头,比散煤环保,但没有烧散煤暖和。

在老马的账本里,以前烧散煤,500元一吨;现在烧煤球,补贴以后370元一吨,但要想暖和些,量是散煤的1.5倍。

在西屯村,并非人人都愿意为降低PM2.5浓度牺牲家里的温度。散煤仍有市场,只不过转入地下。

“以前在大街上吆喝着卖,现在偷偷卖。”马福泉听说过河北曲阳烧散煤被拘留的乌龙新闻,他留意到,主要进村道路上也有散煤车辆检查站。

南方周末记者以帮亲戚打听为由联系到一位散煤老板,见记者是外地手机号,他加强了警惕。“我们的煤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