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李泽厚的双重错位

传统社会需要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保护自己,“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

责任编辑:陈斌

图为李泽厚在参观展览。(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传统社会需要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保护自己,“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

不久前,在公众视野中退隐已久的思想界大V李泽厚,以一种没人想得到的怪诞方式重回公共舆论的中心。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的金庸去世,年事已高的李泽厚应约写了一篇悼文,略述自己和金庸不多的交往。其中写到,1990年代初李泽厚移民美国,因为工作不稳定,经济状况吃紧。经过香港时,金庸“知道我的情况,便邀我去其家,赠我六千美金。这当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为何如此小气,当时我还正接济国内堂妹寄出工资中的三千美元,我既应约登门拜访,岂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对待,于是婉言而坚决地谢绝了”。(李泽厚《悼金庸先生》)

这篇文章被注意到后,自然舆论大哗。人们普遍认为,在1990年代初,金庸能拿出六千美元(就当时内地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言,能买得起北京半套房子)来接济落魄的李泽厚,深情厚谊,实在难能可贵,反观李泽厚不但不感恩,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李从胜-15817233108
回复

李从胜-15817233108

2019-01-10

这个怎么说呢,李大师觉得自己不值6000美元,但是这不是买卖关系,是资助!

明👀涛
回复

明👀涛

2019-01-09

话当年,忆故人的陈年往事一桩,引出人情交往的通达之语,点个赞!

138****7116
回复

138****7116

2019-01-07

所谓高人,亦难免俗。

185****5626
回复

185****5626

2019-01-07

好文章,有深度,但这事要这么看,个人经历不同……李先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而金庸先生却不是,你看他的过去就能知道,和政治关系相当密切

182****0750
回复

182****0750

2019-01-07

文人桀骜,除了个中大师。谁又服气谁

朱耒
回复

朱耒

2019-01-07

先生还比较率真的,不过是人家朋友间的小琐碎。舆论不至于哗然。与鲁达向朋友讨要银子无异。

马源芳
回复

马源芳

2019-01-07

金庸应当称之为商人式文人,或作儒商看。他在与真正的文化人交往上,自然会带有商人特质,虽不会斤斤计较,但绝对是钱有所使,不止于救济贫弱。而文化人多孤傲自大,多指商人小家子气,不倾囊相助,不推心置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