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阿摩斯·奥兹记事
2018年是个密集悲伤的年份。太多的悼亡讯息,巨星陨落,大师远辞。然而最后带给我们痛击的,是奥茲。挽悼的唁文如冬雪飘落。此刻在写这篇文字之时,我从电子信箱调出当年对奥兹的访问记录。而存放在京郊我寓所的微型录音带里储存着他永不寂灭的声音,我猜想是这样。2007年9月的这个深夜,我其实是借着访问向奥兹表达敬意的。
责任编辑:朱又可
一
奥兹相貌清瘦。这在现在当然人所周知,然而12年前却让我稍感意外。
他甚至显得矮小。仿佛能看见他藏在浅蓝色衬衣里的肩骨。这是个眼神锐利又柔和的人。思考问题时,他的目光投向远处,眼神显得锐利,看向你时又柔和。酒店房间的灯光在我的印象里昏黄,如果梦境需要涂染色彩,我会选择这种色调。现在回忆奥兹很像是进入梦境,有种氤氲感。这是2007年9月3日深夜的北京。自奥兹乘坐的航班落地首都机场,我的心就悬着,在见到他的时候落到实处。奥兹挽起衬衣袖口露出的手背满是金色的绒毛,这手背也让我吃惊。他的胸前是深蓝色领带,样子更像大学教授,长度适中的金发混杂着灰白色。
2018年是个密集悲伤的年份。太多的悼亡讯息,巨星陨落,大师远辞。然而最后带给我们痛击的,是奥茲。挽悼的唁文如冬雪飘落。此刻在写这篇文字之时,我从电子信箱调出当年对奥兹的访问记录。而存放在京郊我寓所的微型录音带里储存着他永不寂灭的声音,我猜想是这样。2007年9月的这个深夜,我其实是借着访问向奥兹表达敬意的。
现在看到奥兹的肖像很容易。12年前我还无从看到。或者说想要看到他的人并不多。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与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引爆战事。在此前我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工作坊参加“了解伊斯兰世界及其作家”的写作项目采访,结识来自伊拉克、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埃及的七位作家。以色列与黎巴嫩的战事硝烟峰起之时,我幽居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住所里,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些密集炸响的炮弹激起的冲天火光,看着在战火中奔逃的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