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纾困基金:该救谁?怎么救?
一些真正濒临质押危机的上市公司,不仅没有获得纾困资金,有些甚至还在加杠杆。
“相比(短期的)债权投资,长期的股权投资会更有帮助一些。”
“金融机构毕竟要盈利,纾困也需要成本。”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
一些真正濒临质押危机的上市公司,不仅没有获得纾困资金,有些甚至还在加杠杆。
“相比(短期的)债权投资,长期的股权投资会更有帮助一些。”
“金融机构毕竟要盈利,纾困也需要成本。”
纾困基金正在成为救命稻草。
自2018年5月开始,A股持续下跌导致股票质押爆仓危机频现,致使上市公司融资陷入困境。
2018年10月中旬,从地方国资开始,券商、保险、银行都在陆续加入进纾困队伍,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资金。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开的纾困资金超过5000亿。
然而,纾困基金在真正落地时面临不少困难。例如质押比例过高的上市公司更多需要的是长期的投资,而非短期借贷。金融机构在纾困时,既要考虑能否盈利,还要面临上市公司逢高减持的道德风险。
成立多,落地少
当前A股市场几乎可以用“无股不押”形容。根据如是金融研究院近期的一份报告,2014年至今,近四千家上市公司中,有2292家仍有未解押股票。其中,质押比例在30%以内的有1699家,占比74%;质押比例50%以上的高风险企业也有110家,占比4.8%。
质押股既可以是流通股,也可以是限售股。如果是限售股,即使股价跌到平仓线,仍然要受到减持规定的影响,对股市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流通股流动性强,一旦股东被强制平仓很可能引发机构抛售,从而对股价形成巨大冲击。
据上述报告,限售股质押规模约为1.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比重约为3%;而非限售的流通股规模却有3.2万亿元左右,占比69%,是前者的2倍,占A股总市值近7%。
伴随股价持续下跌,股票质押平仓风险还在不断累积,相较目前4.9万亿的总质押市值,警戒线与平仓线间的股票市值规模已经接近0.68万亿元。这一区域正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被平仓的核心区域。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场内质押资金有两大来源,包括券商自有资金(2017年底出资8199亿元)和券商资管资金(出资7403亿元),券商资管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而场外质押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
为防范系统性风险,2018年10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由央行提供资金,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企提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