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陷“蜂蜜门”: 频被子公司拖累 百年老字号声誉如何维系?
对于子公司频繁出问题,同仁堂的管理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强?
对于子公司频繁出问题,同仁堂的管理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强?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据报道,上述工厂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截至12月16日上午10点,在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内,记者发现由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正在售卖,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药植蜜”蜂蜜产品,标价为169.9元。而在买家评论区的晒图显示,该产品实际生产商即盐城金蜂。不过,截至12月16日晚上,上述商品在天猫官网已经找不到。
资料显示,同仁堂蜂业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 51.29%。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 蜂花粉(分装)】、药用辅料(蜂蜡、蜂蜜);生产食品等。
12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对上述媒体报道进行回应称,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蜂业于 2018 年 8 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而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同仁堂蜂业初步调查,由于 2018 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而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据介绍,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 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
同仁堂蜂业具备气质、液质、液相等设备27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检验人员近20名。在盐城金蜂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购进及委托加工产 品出厂,均由同仁堂蜂业质检人员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 —2011)》检验合格。
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本公司 2017 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同仁堂蜂业2018年1-9月营业收入为 1.97亿元,1-9月份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8年1-9月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本公司2018年1-9月净利润(未经审计)为 14.49 亿元。
同仁堂称本次事件对其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但此次事件却让同仁堂的形象再次蒙上阴影。同仁堂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并以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祖训为傲,与此事件与以往的问题叠加,让消费者对同仁堂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同仁堂旗下企业超过10次被曝光,涉及的企业分别为同仁堂银川药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庆建新药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而在2018年1月26日,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不合格通告,不合格药品为该药厂生产的开胸顺气丸(批号为 15080858),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项。
事实上,在小字辈企业与洋品牌的夹击下,部分传统“老字号”的地盘逐渐被蚕食。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万家,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1128家,几十年来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只有10%左右。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仁堂相关负责人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正在进行互联网布局等一系列的动作,如积极与阿里健康、天猫医药馆等合作拥抱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应对电子商务对传统实体销售模式的冲击。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子公司频繁被曝出出现质量等各种问题,实际上也是反映出了同仁堂管理问题,如在上述公告中,同仁堂即坦言系管理不当所致。
早在2012年因为宰客等事件,北京同仁堂集团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对物料商品采购和加盟店专项治理整顿工作,46家加盟店中除1家停牌、6家终止合同外,其余38家均重组为直营店。这实际是同仁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因基础管理薄弱引发的各种问题。
对于近几年,同仁堂旗下子公司频繁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也亟待同仁堂再次亮剑,让百年老字号继续更好的传承。
在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看来,品牌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链”,再大的公司在质量链条上也只是一个环节,“上下左右”的质量水平都会对其质量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旦出现了信任危机,消费者甚至会舍弃掉这个品牌,投资者则会“用脚投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