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这一年
“所谓的军民融合,就是让‘军’有了更多的供应商,让‘民’有了更高的技术水平。”
责任编辑:姚忆江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军转民”与 “民参军”,是军与民两大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军民融合对于中国发展意义在于: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这一点上,广东无疑具有样本意义。
“所谓的军民融合,就是让‘军’有了更多的供应商,让‘民’有了更高的技术水平。”
面前还是熟悉的军旗,身上却已不再是那一身松枝绿。脱下心爱的军装、换上新亮相的“孔雀蓝”制服,有着四十年军龄的曾立大校颇为感慨。
曾立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2018年12月12日,在该校首批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和原社会招聘文职人员宣誓仪式上,他和战友们面对军旗,高举右手宣誓。从此,他不再是现役军官,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身份,继续为中国军队服务。
56岁的曾立,曾在1988年转改为文职干部,当时,他也是首批现役军官改任文职干部。那一年,解放军恢复了取消23年的军衔制度。同时,还实行了文职干部制度。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出现十多万名文职干部,他们保留军籍,工资水平与现役军官相同,但不授予军衔,不发放军服。
于是,那几年,在军校里出现一种现象,“台上是不穿军装的教员,台下是穿军装的学员,这样显得教员不够庄严”,红师教育创始人范进忠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那几年他在原军事教育学院任教。范进忠说,1992年下发的《军队文职干部条例》,给十多万名文职干部发放与现役军官相同的制式军装、佩戴文职干部肩章、领花,才解决了这一尴尬问题。
随后,曾立转改为专业技术军官,他的军衔也一路攀升,直到校官的最高级别——大校。2018年,是中国军队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开局之年,曾立主动递交了转改申请书。国防科大首批入职的436名文职人员中,有115名是由现役军人转改而来。
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文件,2018年,中国军队将安排82358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其中安排4567名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包括转改师职2人,转改团职106人,转改技术1236人,曾立就属于这1236人之一。
“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军事人力资源领域的重要实现形式。”身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军民融合改革是曾立常年研究的本行,如今,改革改到了自己头上。
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浪潮冲刷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