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驼铃】做沙漠中一棵“梭梭柴”
王成祥就是众多“梭梭柴”中的一个。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这句话就是这个扎根中亚沙漠数年的管道人最喜欢的话。
“几株梭梭死命摇曳,风想将把他们拔出,梭梭也随了风的性子,但那根系,却死死的咬住大地,不肯放松。”
这是作家雪漠在长篇小说《百虎关》中有关“梭梭柴”的描写。不是自幼生长在大漠的人,或许很少听说这种小乔木,在辽阔的干旱荒漠地区,梭梭柴分布广泛。不论是沙丘还是盐渍土中,甚至是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戈壁和山坡上,都能见到梭梭柴的身影。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中亚地区荒漠面积广阔。沙漠里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几乎每天60余摄氏度,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在风沙、酷热与极寒的作用下,山丘变成砾石,石子化作沙尘。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当中,梭梭柴根扎大地,在狂风、干旱、烈日的洗礼下成为一道沙漠中神奇的风景。而与梭梭柴一起驻守在这荒漠中的,还有中亚管道人。
王成祥就是众多“梭梭柴”中的一个。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这句话就是这个扎根中亚沙漠数年的管道人最喜欢的话。来到中亚数年,站场的风沙早已吹去他学生时代的稚嫩,吹走少年的躁动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的谨慎,对技术的渴望。
早已记不清在这沙漠里看了多少次日出日落,在远离城市的荒漠中,单一封闭的环境让人迷茫困惑,没有繁华街灯,没有喧闹商区,没有人潮涌动,远离家人,每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也没了滋味,坚持靠的只是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信念。
早已经记不起多少次不知不觉工作到深夜。加兹里的夜空广阔而静谧,不时闪耀的星星慵懒地盯着机器轰鸣的站场,和亮灯的办公室交相辉映。在站场投产初期,他白天跟进设备施工、调试进度、做好隐蔽工程记录;晚上还要将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并督促整改,常常一干就是18个小时。面对投产初期的繁重工作,他甚至主动放弃休假,在站场埋头苦干四个多月。
作为第一个来到二号站的运行人员,王成祥已经先后经历了两个站的投产工作——二号站和GCS站。二号站既为中亚AB线大动脉提供动力,又肩负着乌气接入输送的任务。
整个输气任务中压缩机组的平稳运行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压缩机工程师的王成祥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并非压缩机“科班”出身的他一边努力丰富着自己的压缩机组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参与对机组的维护工作,理论与实际的相互验证,不断提升他对压缩机组知识的掌握程度。
除了对站场专业工作认真负责,从初中就开始学俄语的王成祥更是站内的“第一翻译”,在二号站投产初期,站内没有英俄翻译,他便主动担任站场翻译,负责早班会和日常生产、生活的翻译工作。
梭梭柴选择了沙漠,沙漠也接纳了梭梭柴。在极端条件下,为了生存,梭梭柴把叶子变得比米粒还小,藏在枝条拔节处,以保存体内的水分。一节节枝条在狂风中长了断、断了长,蹒跚长大。
选择成为一棵梭梭柴,就是选择历练,选择拥抱寂寞,选择经受风沙。向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为祖国能源“新丝路”站好每一班岗,护好每一寸地的“梭梭柴”们致敬!
(作者:陈子鑫)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