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永远盯着更远的一条地平线” 诗人杨炼的多瑙河十日谈

诗人杨炼似乎永远乐观、不羁,溢出真诚的笑,似乎有无尽的精力。正如他说:“我每到机场、火车站,虽不乏漂泊的苍凉,同时更有兴奋,因为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远盯着更远的一条地平线。你向前,地平线也向远处推移。”

责任编辑:宋宇

2018年9月15日,中国诗人杨炼获得“雅努斯·潘诺尼乌斯国际诗歌大奖”,该奖被誉为“诗歌的诺贝尔奖”。授奖方认为他的作品中“‘天才与激情’贯穿了这些诗歌的‘超越时间的生活’”。(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诗人杨炼似乎永远乐观、不羁,溢出真诚的笑,似乎有无尽的精力。正如他说:“我每到机场、火车站,虽不乏漂泊的苍凉,同时更有兴奋,因为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远盯着更远的一条地平线。你向前,地平线也向远处推移。”

杨炼有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他祖母是第一代可以和汉族通婚的满蒙人。他形容,祖母家那种蒙古性格“可以叫淳朴,也可以叫不懂事儿”。票号要倒闭,派人送回去两大车银子,被她父亲以家里放不下为由赶走,银子也不知所终。她家后来“败落得很惨”。

杨炼的曾祖父从清朝宫廷画家溥雪斋手里买来老宅,院里的太湖石由圆明园废墟搬来,假山、回廊,金丝楠木雕的格栅,“漂亮极了”。曾祖父后来经营了北京内城第一个现代戏园子吉祥戏院,梅兰芳就是从吉祥唱出来的。他本来对杨炼的父亲寄予厚望,想让他将来传承家业。没想到少东家“是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痛恨做买卖,后来干脆投奔了共产党”。杨炼说,96岁的父亲至今对京剧往事如数家珍。

杨炼的父母1949年后被派到瑞士的大使馆工作。他出生于伯尔尼,但不到一岁就在摇篮里随父母回到北京。1978年,杨炼跟北岛、芒克等人的《今天》杂志结识,后来成为“今天文学研究会”七理事之一。1988年他跨出国门,开始30年的环球漂泊,从此和各国诗人一样,“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

“不管我人在哪儿,我的中文创作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根。不管面对谁,只要我说中文,这就是一个中国的标志。”杨炼说,“我心理上从不悲悲戚戚,而是充满积极、光明正大甚至骄傲的感觉。”他总是从历史转型的视野看待中国当下现实,在他的反思中,插队的北京黄土南店,黄土高原上的半坡遗址,一直到他漂泊的蓝色大海,其实都是一个“同心圆”。

杨炼总能找到当下可为的“小事”:他创意举办了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节,鹿特丹与北京同步的网上诗歌节,推动农民工诗歌,参与编辑出版大部头英译当代中文诗选《玉梯》。

这些年,杨炼活跃在世界诗坛,屡屡获奖。2018年,他获得有“诗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雅努斯·潘诺尼乌斯国际诗歌大奖”,跻身于菲林盖蒂、阿多尼斯、博纳富瓦和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等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列,是获奖的第一位中文诗人。

“杨炼的诗歌跨越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空间,以及古代和当代中文诗歌的时间,彰显出‘天才与激情’贯穿了这些诗歌的‘超越时间的生活&rs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