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村庄“防艾”之路

消除歧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项目逐步进行,在边境县的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张问之 方诗琪

村医在村民家行医。(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晗/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

从2012年开始,云南省孟连县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尝试进行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治综合管理实验——通过培训村医,将感染者托付给村医管理。这项看似简单的改变,推进颇为艰难。究其根源,还是当地存在“社会歧视”。

傣族村医大光(化名)守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知道村里谁是艾滋病感染者。“但连我女儿我都不会告诉她。”大光说,这个秘密以前只有县疾控中心的人知道。

从2012年开始,云南省孟连县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尝试进行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治综合管理实验:通过村医培训,将感染者下移到村医管理,这项看似简单的改变,推进颇为艰难。究其根源,还是落在当地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歧视”。

消除歧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项目逐步进行,在边境县的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村医眼中的感染者

每天早晨7点左右,老盘村(化名)卫生室就来了要看病取药的村民。

平时,村民要忙农活,要看病拿药也多半是一大早或晚上八九点以后。而这两个时间段,村医大光都在卫生室。

今年52岁的大光是老盘村的村医,从医近三十年,在当地颇有名气。老盘村位于云南省孟连县,一个与缅甸佤邦接壤的小镇,近90%都是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拉祜族和佤族,共有3208人。大光所在的这个卫生室要服务这些村民,还有11位艾滋病感染者。

“一天大概二十多个村民,一周七天,没有专门的休息日。”大光说,白天去村里随访,还要进行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内容有十八项,主要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开展健康宣传,鼓励村民参加体检,包括参加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在当地,像大光这样的村医只有三个。

由于中缅边境跨国人口流动较多,孟连当地艾滋病情况较为突出。村子里有不少感染者,但他们是谁,除村医外,几乎没人知道。

“都是他们的隐私。”大光很谨慎,“在县疾控中心有关村医培训中,要求我们签署保密协议,在艾滋病管理领域,‘保密’是最关键的一环。”村里的人怕艾滋病,感染者也怕别人知道,唯有保密,才能建立信任基础,也只有建立了这层信任,大光才能进一步和感染者交流。

2018年10月底,南方周末记者随同大光在老盘村入户行医时,大光直言,“做这些工作,关键要注意他们的情绪,还要关注他们的家人”。

除了发放基本药物和观测病情,大光主要工作是宣传教育,教育家人要支持病人,不能歧视。同时教他们如何自我保护,定期会带小孩去县里做检测。

类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