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 | 封面人物(下)

责任编辑:周建平

湖广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在路上

当百余条“除旧布新”的诏令滚滚而下,一班老政治家坐不住了。

听说皇帝提拔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四新人任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心急如焚。他并不知这四人究竟是如何“参预新政”的,只是出于一个资深大吏的经验,觉得事有不妥。

9月22日(八月初七),他通过总理衙门上了一份电奏。此时,远在长沙的他并不知道京城已经发生了重大震荡。

在这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电文里,陈宝箴先赞美圣上“锐意维新,旁求俊彦”,随后提出“唯变法事体极为重大,创办之始,凡纲领、节目、缓急、次第之宜必期斟酌尽善”才能施行。他一边夸赞杨锐四人有过人才华,然而“于事变尚须阅历”,如今国家正处于“危疑等决,外患方殷”,需要“通识远谋,老成重望,更事多而虑患密者”来参决机要、宏济艰难。

于是他请命让正在湖广总督任上的张之洞入值军机处。当时,张之洞刚刚处理完棘手的沙市事件。

其实,早在当年三月,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就向慈禧太后提议,调张之洞入京。当时,这位79岁高龄的老派官员已觉察到清廷中枢机构权力的不和谐——恭亲王病重,礼亲王世铎无能也无争;翁同龢权势正旺,又和大臣刚毅有隙;李鸿章经甲午之战已失势;新派人物张荫桓正受光绪帝恩宠,但为慈禧所厌恶……

三天后,慈禧批准了徐桐的请求。接到光绪催促进京的电旨后,张之洞起身。人刚离开武昌,沙市事件爆发,因为涉及日本领事住宅被烧,事态变得严重。

三月二十五日,张之洞乘“楚材舰”到达上海,接到光绪发来的电旨,命他立刻折返处理此案,等“地方一律安清”,再来京赴任。

张之洞出身清流,和京城大佬们有着历史渊源;之后常年在封疆大吏任上,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办过洋务企业、新式学堂,对新学有从理论到实践的体悟;曾资助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办学会和报纸。

以其资历、能力和声望,他是各派人士都能接受的人物,既能让偏保守的老派官吏感到放心,又能镇得住冲动冒进、急于求成的新派党人。

是年张氏61岁,恰是政治家最为成熟的年龄。

囚徒十年

西苑瀛台岛四面环水,只有一座过河石桥通往陆地。

石桥两端都有重兵把守。岛上主建筑涵元殿的楼梯以及瀛台所有建筑的门座全部“堵砌”。四周搭建起四座木板棚房,这里是看守皇帝人员的值班用房。

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二十三起,光绪帝被囚禁在这座小岛上。

九月初一起,通往瀛台的唯一通道上,总管内务府大臣每日带着医生来给光绪号脉、看病。

八月初十日,内阁以光绪的名义发下谕旨:“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勿稍延缓。”除山东巡抚、两广总督、在上海的盛宣怀外,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西巡抚、陕西巡抚都“按兵不动”。

他们推脱的理由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