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 | 封面人物(中)
责任编辑:周建平
“训政”,“亲政”:从紫禁城到颐和园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大婚后第七日,慈禧太后宣布“归政”于皇帝。这一年,光绪虚龄十九。
早在两年半前,慈禧就召见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人讨论光绪的亲政问题。慈禧称,“前因皇帝冲龄践阼”,自己不得已垂帘听政,如今“皇帝典学有成,即行亲政”,并颁布懿旨:次年正月选择吉期,为皇上举行亲政典礼。
懿旨颁布后第四天,醇亲王奕譞联合礼亲王、诸王公大臣合词上疏慈禧,请求太后“再行训政数年”,扶少皇帝再马上送一程。还提出:“宫廷政治,内外并重。归政后当永照现在规制,凡宫内一切事宜,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经王公大臣三次陈情,慈禧终于“俯允”训政之请。
在慈禧授意下,王公大臣们为其制定了《训政细则》。《细则》规定:涉及皇帝主持的礼仪庆典,均由光绪帝亲自主持;一些重要行政举措,则仍由慈禧太后在场监督;而最为核心的人事任用权及奏折批阅权,仍全部由慈禧掌控。
这是一种结合了皇帝“亲政”和皇太后“听政”的特殊体制,让光绪帝处于文书和政务的“训练”中,而决策权则把控在慈禧太后手中。
“训政”实施两年半后,慈禧宣布正式“归政”于光绪帝。
当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个叫屠仁守的御史上了一份奏折,请太后继续“训政”。结果慈禧大怒,即刻罢免他的官职且“永不录用”。平日里熟悉屠的为人的同僚们则讽刺他是马屁没拍到位。
近代史学者茅海建对军机处文件、内务府档案进行研究,他认为:光绪帝的“亲政”,是一种结合“事后报告”和“事前请示”的制度。
从宫中起居录看,光绪帝是很勤奋的少年君王,每天早上6点开始处理政事。
亲政后,他每日单独出席早朝,有朱批和口谕的权力。但在事后,他必须要向慈禧太后报告。军机处每日则向慈禧太后呈报前一天的“早事传旨事由单”,慈禧通过此类简报,大体上了解京内各衙门上报的政事和光绪的处理意见。
如果碰到重要的折奏以及相关决定,皇帝当日须将折奏原件呈到慈禧那里并报告处理意见,且要上报全部材料的原件。
另外,大清的中枢权力班子——军机处、内阁、总理衙门,都是慈禧太后定的人选。其他稍微重要的职位、差事,光绪帝须先请示太后,然后作出决定。对于较为程序化的各部尚书、侍郎缺出,以及各省藩臬缺出,按资、级应升、应署,先由军机大臣根据惯例开单,然后由光绪帝决定简用。
“也就是整个朝廷须向光绪负责,而光绪则向慈禧太后负责。”茅海建总结说。
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起,慈禧太后大部分时间住在颐和园,光绪则住宫中。两地相距15公里。据《清代起居注册》,光绪帝经常要去颐和园请安。
当朝天子往来奔波的时长和辛苦,远甚于今日京沪的上班族们。每次去颐和园,光绪帝乘轿子出神武门,经西安门出西直门,在倚虹堂少坐,然后坐轿由石路至颐和园东宫门。回程则相反,单程需要花费三小时。
除了请安,光绪还需要陪慈禧太后早膳、晚膳和看戏,是为“侍”。陪“皇阿玛”看戏也是一桩苦差事,慈禧太后是个骨灰级戏迷,每当她要看戏,颐和园里常常会持续演上几天。此外,光绪见慈禧需要下跪,慈禧太后每次来宫中或西苑,光绪得跪接跪送,慈禧可以向光绪帝下旨。
此时,朝中出现了所谓“帝党”和“后党”。后人常以为:所谓“帝党”,是进步的,支持维新和变法;“后党”则是守旧、落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