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人类同传:傲慢与偏见 战争与合作

他瞥见屏幕上打出中文,他说一句,出一句。他有意停顿,字幕突然消失。接着往下翻,字幕变为英文。再过了会儿,英文字幕也不复出现。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惠萍想过,如果真的有一天,同传经年累月习得的技艺被AI一夜间替代了呢?

责任编辑:吴筱羽 实习生 李权虎

2018年5月16日,天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同声传译。(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他瞥见屏幕上打出中文,他说一句,出一句。他有意停顿,字幕突然消失。接着往下翻,字幕变为英文。再过了会儿,英文字幕也不复出现。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惠萍想过,如果真的有一天,同传经年累月习得的技艺被AI一夜间替代了呢?

2018年10月20日午后,厦门市翻译协会会长韦忠和走进北京中关村互联网创新中心。这里是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的北京总部,一场同传行业专家恳谈会在这里低调进行。

这是一场科大讯飞和同传业界交流的闭门会议,媒体被拒绝进入,参会专家包括韦忠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应用语言学系教授李俊等十余人。

“内部恳谈会主要是请一些同传人员和行业人士,介绍科大讯飞开发的口译相关产品,包括口译助手及会议系统等,倾听大家看法,”韦忠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会上大家对产品评价不错,也坦诚提了一些建议。由于未获授权发布,我只能说这么多。”

在科大讯飞旗下平台“讯飞听见”的官微上,恳谈会被描述为“更好地探讨科技发展与行业需求的有机协同、探讨在合作中与各方一起尊重同传行业积淀和译员知识产权”。

发出会议邀请函仅8天前,科大讯飞刚被同传译员Bell Wang在知乎上指控AI同传“造假”,实为“语音转换文字”及“机器朗读人类同传识别出的文稿”,陷入一场真假AI同传风波。

AI汹涌而来,素有翻译行业塔尖之称的同传,无法回避与技术共处,亦无法回避相处中的傲慢与偏见。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同传译员最初面对技术的惊惶已随现实中的接触得以平静,如今,相比对技术本身的担忧,他们更焦虑于技能提升,愤怒于权益受损。

技术迭代不断,在言过其实或恰如其分的宣传中,更焦虑的或许不是“被抢饭碗的人”,而是风口上的AI行业。

试探一台机器

风波并非偶然发生,同传业的不满积蓄已久。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惠萍便有过和Bell Wang类似的经历。同在9月,他应邀为一场创新会议担任同传。会议前几天,他收到通知说“科大讯飞会有AI同传,同时播放”。

戴惠萍提出了异议。他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AIIC严格遵循行业准则,坚持交同传译员所产生的译文只供现场听众使用。

交同传,指的是双语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戴惠萍了解AI翻译的技术水准,估摸着现场机器的任务定是语音识别。然而会议主办方告诉他,据他们的理解,AI是直接翻译。如此一来,戴惠萍无权反对。但他提醒主办方,“我到时候很容易测试一下。我翻译的时候,当中故意停一段,看‘那个东西’还出不出。”

会议当天,戴惠萍与往常一样,坐进同传“黑箱”中。他身边坐着一名搭档,同传工作强度高,往往由两名译员配合完成,每人翻译15到20分钟后轮换。

英国代表开始发言,轮到戴惠萍翻译。他全神贯注地听着,迅速在大脑中处理信息,用中文讲述给观众,而在讲述过程中,他又需分出一部分精力听发言者最新的讲话内容。

口译界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