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引领了轰动台湾乐坛的民歌运动,被称为“台湾民歌之母”

上世纪70年代,陶晓清担任“媒婆”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挖掘年轻人的真诚与创意,引领了轰动台湾乐坛的民歌运动

责任编辑:周建平

陶晓清 台湾资深广播人,作家亮轩(本名马国光)之妻,音乐人马世芳之母。从1975年开始陆续在自己的节目里播放年轻人的原创歌曲,引领了19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被誉为“民歌运动之母”。从广播圈淡出后,她在2010年取得了加拿大海文学院的谘商证书,成为合格的心理谘商师,是海峡两岸心理谘商课程的领头人物。 图 / 七七

上世纪70年代,陶晓清担任“媒婆”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挖掘年轻人的真诚与创意,引领了轰动台湾乐坛的民歌运动

1975年6月6日,台湾歌手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办新作发布会暨“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上半场都是台湾当时流行的西洋各国民谣,进入下半场,杨弦开始唱自己的歌——将余光中的诗填入自己写的曲中,《乡愁》《江湖上》《民歌》等歌曲在这场演唱会上推出。

在当时的台湾,“旧上海”式风花雪月的歌曲、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曲、琼瑶“三厅式电影(客厅、饭厅、舞厅)”的相关歌曲大行其道。杨弦的创作跳脱出原有框架,余光中的诗纯美简单,杨弦曲调甘美清丽。歌手、乐手的通力配合使得这场民歌演唱赢得了两千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余光中事后评价:“至于杨弦的歌曲自命民歌,也无非是向往其清纯天然,有意表示与当代的流行歌曲划清界限而已———正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借乐府民谣来重振唐诗一样。”

时任中国广播公司主持人陶晓清是台下鼓掌的观众之一,她向杨弦要来了卡带,在自己的节目《热门音乐》中播放了三首歌。此前,《热门音乐》只介绍西洋流行音乐。陶晓清一度担心遭听众非议,没想到来信都是赞美,也有听众分享自己写歌的经历。陶晓清意识到台湾社会已经有一股创作音乐的能量在酝酿,她邀请听众寄来自己的作品,开始推广本土民歌。作为民歌最早的推广者,陶晓清被称为“民歌运动之母”。

19岁时,还没毕业的陶晓清已经在中国广播公司担任主持人,是当时最年轻的电台主持。她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爸爸拉胡琴,妈妈弹风琴,平时的家庭活动是全家一起唱歌。妈妈喜欢西洋歌曲,常常放着黑胶唱片教陶晓清英语。读书时,西洋歌曲排行榜每周必看,有同学问这周第一名是什么,她一定能唱出来。她进入校园电台主持节目,凭借超过同龄人的经验和声音掌控力进入中国广播公司,主持介绍西洋音乐的《热门音乐》。正式工作后,她开始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知识。电台提供原版唱片,也可以买外国杂志,她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唱片渐渐堆满了家里三面墙。

听众大多不是专业的歌手,寄来的卡带甚至连合格的demo都算不上。有的曲子不错,陶晓清会拿给会写词的人,有的词不错,她会找能谱曲的人,“你看看这个词会不会有灵感。”有的词曲都有了,声音不好听,她会去找歌手唱。“在民歌时期,我就像一个媒婆,在民歌还没有那么多唱片给我们用的时候,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推广),每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意。”

1976年,陶晓清在淡水文理学院组织了“民谣演唱会”。歌手李双泽扛着吉他,拎着可乐瓶,上台便说:“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