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企业的潜力和优势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的重要议程之一。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方诗琪

甘肃瓜州“善果”枸杞晾晒场。(长江商学院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的重要议程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已让逾7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成为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2013年起,中国扶贫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瞄准扶贫对象,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其中,大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企业家,以不同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扶贫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独特的创新样本。为此,本期南方周末聚焦企业及企业家在精准扶贫中的具体实践与遇到的挑战。

据统计,有超过6万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到2017年底,已有5.12万个村落得到包括民企在内的企业帮扶。

“优势互补、有创新性、关注扶贫领域项目的持续性,这些都是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势所在。”

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对民营企业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予以肯定,勉励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到湖南花垣的十八洞村,若要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般的转变,“扶贫”与“脱贫”绝对是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

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已从1978年末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贫困发生率也从97.5%下降到了3.1%。联合国2015年发布《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对全球减贫工作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农村曾凭借释放的生产力,依靠市场快速脱贫;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我国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正式启动;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13年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后,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参与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要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