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海啸后,这些中国人选择留下

据中国外交部通报,共确认37名中国公民在帕卢海啸中受到影响,其中27人已撤离,10人自愿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地震后留在当地的这10名中国人,也是跋涉几千公里越洋谋生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吴筱羽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0日,印尼帕卢,地震和海啸过后当地废墟一片,儿童在临时避难所玩耍。(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据中国外交部通报,共确认37名中国公民在帕卢海啸中受到影响,其中27人已撤离,10人自愿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地震后留在当地的这10名中国人,也是跋涉几千公里越洋谋生的中国人。

生活在帕卢的印尼华人是当地商业市场的主力军,其中大多开着五金店。

李中辉17岁出国谋生,曾在欧洲待了12年。10年前,他在西班牙开的酒吧倒在金融危机中。2017年,他又在帕卢开了这家塑料厂。命运像是和他开玩笑,一年之后,地震来了。

帕卢下起了雨。小雨从10月7日夜里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整座城市屏住了呼吸,无家可归的人四处寻找着遮风挡雨的栖息处,死亡的气息没有被雨水冲淡,反而更让人担心帕卢的危险。

2018年9月28日,一场隐藏在170次左右地震中的7.4级强震袭击印尼帕卢湾,大海啸紧随而至,死亡来了。

相比散落的小雨,余震才是帕卢周而复始的休止符。它总在人们稍稍宽心之时,再次震痛这个城市。人们默默承受这一切。

震后还没通电的夜里,无聊常常催生着睡意。福建人郑碧贞和另外5名中国人,一直睡在自己的松香厂仓库里,开着手机,“不是想看什么,就是想有束光陪着”。虽然晚上9点他们就会躺下休息,但往往一晚上会吓醒几次,不是做了噩梦,就是听到奇怪的声音。

在热带,10月的凌晨高温依然难熬。江西人李中辉和他的弟弟,以及6岁大的孩子住在山上,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守护着自己的塑料工厂里的塑料品和两间未倒塌的仓库。他常常睡不着觉,担心孩子在地震中不见了的人工耳蜗。

据中国外交部2018年10月8日通报,其时,共确认37名中国公民在印尼帕卢海啸中受到影响,其中27人已撤离至安全地带,其余10人自愿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郑碧贞、李中辉和他们的同事,正是地震后留在当地的这10名中国人中的一部分人,也是跋涉几千公里越洋谋生的中国人。

“死亡就在脚边”

“死亡就在我们脚边。”作家川端康成如此形容生与死的关系。但即使身处地震多发的印尼,郑碧贞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异国他乡遭遇“脚边的死亡”。

地震来临那一刻,郑碧贞记得是9月28日下午6时刚过。她正带着两名刚到帕卢的新同事,站在Citraland海滩附近拍摄风景照。

突然,一阵剧烈的震动袭来。不多时,蓝绿色的海面上,几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