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红鞋
一双小小红鞋,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纪念馆里,让人想起曾经有过的小生命,以及沉思的面容。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我坐在波兰国家博物馆,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仿火车车厢的装置艺术。
一排如列车上的简单座椅,旁边是模拟窗外的投影银幕,投射出火车渐渐驶离的街景。坐在椅子上,你会有一种自己正注视着窗外,要离开的感觉:咖啡馆前的行人、带着孩子要上学的母亲、面包店的市招、穿着西装的上班族、站在街边的警察、开始抓人的纳粹、被逮捕的犹太人、街道上起火的建筑、恐惧而畏缩的眼神、上学的少年和女孩……一幕幕场景,向你告别。你不免想象当年的犹太人,曾看见这样的场景离开。那时,没有人想到,此刻已是永别。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纳粹大屠杀只是电影上的生离死别,属于好莱坞的世界,距离现实太远。但一页页寻常的街景,生活的影像,平凡的日子,自此竟成永别的沉痛,却是人人有感的。因为他们的命运,即是常人的写照。
我只是一个过客,坐在博物馆的虚拟空间里,凝视这些日常的样态,回顾纳粹从崛起到独裁统治,再走向大屠杀的过程,内心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怖感。原来,纳粹不是一开始就是妖魔,而是从寻常生活一步步走进黑暗去的。
他们先是把人分类,分成优秀的亚利安人种和流浪欧洲、带来疾病与罪恶的犹太、吉卜赛等人种,然后把他们驱逐出城市,理由是为了净化德国社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