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经远”舰在甲午海战中到底遭遇了什么

当波涛之下的舰名以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到世人面前时,令人感慨激动,沉睡于海底的“经远”和它的壮烈故事仿佛在一瞬间被唤醒。

责任编辑:聂寒非

刚刚建造完成,准备回国的“经远”舰(资料图/图)

当波涛之下的舰名以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到世人面前时,令人感慨激动,沉睡于海底的“经远”和它的壮烈故事仿佛一瞬间被唤醒。

不识何年此老生,岩岩骨骼最多情,

曾经浪过眉须白,不见尘飞面目清,

砥柱将军欣作友,垂纶钓客拜呼兄,

有时如近复如远,堪卜今朝雨与晴。

(佚名:《烟波石老》,石老,即“经远”沉没处附近的老人石)

中秋佳节之际,一艘北洋海军的军舰仿佛穿越过幽幽时空,从一个百年前的时代,突然出现到了现代人的眼前。

与电视新闻介绍这个考古发现时所呈现出的惊喜有所不同,在历史研究者看来,沉没在海底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谜,与其称为发现,倒不如说是证明才更贴切。

一艘军舰与一个军人

与“致远”舰相比,北洋海军“经远”舰在现代的“知名度”无疑要弱很多。这艘军舰诞生于中法战争之后。受战争中马江海战惨败、法国远东舰队封锁台海的刺激,以加强闽台海防破题,清政府分别向英国、德国各订造2艘新式巡洋舰,后来在英国建成的2艘命名为“致远”“靖远”,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设计承造的2艘命名为“经远”“来远”。

“经远”号因为在吃水线附近的舰体侧面有一圈环绕舰身的装甲带,被称为装甲巡洋舰。因为这种防护设计与铁甲舰类似,“经远”也被视为小铁甲舰。

“经远”排水量2900吨,舰体长82.4米,宽度接近12米,航速15.5节。这艘军舰的主要武器来自北洋大臣李鸿章青睐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包括安装在舰首的2门210毫米口径主炮,以及分别安装在军舰左右舷侧的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而舰尾则没有配置任何的大口径火炮。这种“重前轻后”的火力配置,使得“经远”从诞生时仿佛就被注入了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铁血基因。

作为辅助火力,“经远”还装备有多门口径分别为47毫米、37毫米的5管哈乞开司式机关炮,可以在近距离上攻击压制敌方舱面人员,威胁、击退敌方来犯小艇,到了甲午战争前,还添装了53毫米口径的格鲁森机关炮。

这艘军舰的舰首水下设有尖锐的撞角,可以与敌进行白刃战一般的撞击战。舰上还安装有4具鱼雷发射管。与大炮“重前轻后”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